第二天清晨,天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蜀州大营里就已经有士兵开始忙碌地准备点燃火灶了。
\"所有人都给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务必牢牢盯住敌军的斥候,决不能让他们探查到我军的任何底细!最好连靠近我军大营一步都不行!听明白了没有?\" 在蜀州大营内,一名将领神情严肃地高声喊道,声音如雷贯耳。
然而,下面的士兵们却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将军,这样一直盯着敌军斥候,实在是太累了啊!\"
\"是啊,将军,敌军的斥候都是些狡猾之徒,如果他们躲藏起来,我们根本难以发现他们的踪迹啊!这得花费多大的力气才能找到他们啊!\"
面对士兵们的抱怨和质疑,这位将领露出一丝无奈的神色,但他还是坚定地说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你们不认真执行任务,一旦影响到大将军的计策,你们觉得自己能够承担得起那样的后果吗?\"
听到这话,那些原本还想发牢骚的士兵们立刻闭上了嘴巴,脸上露出畏惧之色。他们深知大将军的威严和责罚的严厉程度,谁敢轻易冒险去违背命令呢?于是,众人纷纷表示会全力以赴完成任务,不敢再有丝毫怨言。
“好了!先去把火灶点了,等大将军攻下陇右郡之后,我们就轻松多啦!”这位将领信心满满地大声喊道,仿佛胜利就在眼前。他转身看着身后的士兵,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挥手示意他们尽快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陇西郡内,李浩抬头望向天空,轻声说道:“时间应该差不多了。”
站在一旁的将领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恭敬地抱拳施礼:“末将领命!”
然后毫不犹豫地迈步走向城门,对着聚集在一起的斥候们高声呼喊:“各位将士们,你们此次的任务至关重要!你们要尽全力制造出最大的动静,吸引敌军士兵的注意力!”
接着,他详细地布置起任务来:“这次行动,你们四人分为一组,分别前往不同的地点制造混乱。一旦引起敌人的注意,立即转移阵地,同时尽量向蜀州叛军大营的方向靠近。明白了吗?”
斥候们神情严肃,齐声回应:“属下遵命!”声音响彻云霄,显示出他们完成任务的决心和勇气。
随着将领一声令下:“出发!”他们如离弦之箭般迅速散开,按照预定的计划展开行动。
另一边,蜀州兵马正准备点燃早已准备就绪的火灶,刚刚点上一两个,烟才冒出个头,突然就冒出来一片吵闹无比的动静。
声音越来越大,仿佛要冲破云霄一般,让人心惊胆战。
仔细一听,隐约能听到一些呐喊声和武器的叮当声,似乎有大批人马正在靠近。
然而,这些士兵却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所吓倒,他们依旧镇定自若地继续点着地上的火灶。
正当他们忙碌之时,营地内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这蜀州将领疾驰而来,身后跟着几名亲兵。
他面色凝重地看着正在点火的士兵们,然后高声喊道:“诸位兄弟,前方斥候发现敌军踪迹,人数众多且行踪飘忽不定。我们需要更多的兵力前去驱赶!”
听到这个消息,士兵们面面相觑,但他们并没有犹豫太久。
毕竟,守护大营的安全至关重要。
于是,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迅速集结起来。
然而,问题出现了。
原本用来点火灶的士兵已经被调走了一半,现在剩下的人手明显不足以完成任务。
这蜀州将领皱起眉头,思考片刻后说道:“没办法,敌军斥候太多、太乱,我们必须加强防御。如果再从守哨戒备的兵马中调人,恐怕会影响整个营地的警戒。所以,只能调走你们一半的人马来支援。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士兵们虽然有些无奈,但也明白形势的严峻性。
于是,一半的士兵拿起武器,跟随将领冲向前方。
而留在原地的另一半士兵则加快速度,继续点燃火灶。
这次,蜀州将领下定决心,如果敌军斥候胆敢逼近大营,实在无法驱赶,那就毫不留情地将其斩杀!
实际上,这些蜀州兵马完全摸不着头脑,他们实在想不通为何自家将军一开始没有下令追杀那些敌军斥候。要知道,这些斥候无非就是探听情报的能力稍强一些,逃跑速度快一些,耍些阴险手段厉害一些罢了,真要论起战斗力来,其实也不过如此。
然而,这位蜀州将军所担忧的并非这么简单。他最为害怕的是,当自己手下的士兵们追击这些斥候时,如果稍有不慎落入敌手,被敌军生擒回去后严刑逼供,从而泄露了己方兵马已经调离的重要机密,那么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如此一来,他所面临的罪责可就大了去了!
正因如此,为求万无一失,这位蜀州将领只打算将敌军斥候驱逐了事,避免在追击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士兵被斥候俘虏。于是乎,他仅仅命令士兵们将斥候赶走,而并未打算进一步追击,这才使得蜀州兵马疲惫不堪。
结果呢?事与愿违啊!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蜀州将领不得不被迫调离半数负责点灶做饭的蜀州兵马前往增援。毕竟相较而言,这些点灶兵马的任务确实轻松不少。
“将军,你看!”这京城十二卫将领顺着士兵所指看了过去。
只见那原本速度平稳的火灶烟气突然间速度降了下来,但很快又提了上去,但是很明显,并不如一开始的速度。
这京城十二卫不由一喜:“将军猜的对啊!这陇西郡的兵马果然不多!快!鸣金收兵!”
“遵令!”这士兵迅速跑到山崖前疯狂敲打鸣金。
“铛铛铛!”
“谁在鸣金?”这蜀州将领一脸懵逼,怎么突然传出来鸣金收兵的声音,关键是这也不是从陇西郡内传出来的。
不过很快,这一群夏国斥候纷纷闻声后撤,这就让蜀州将领明白了,这原来是夏国兵马的鸣金声。
“奇怪,怎么他们的鸣金声不是从陇西郡城内传出来的?而是在这个山中传出来的?”
不过这蜀州将领也没多想,反正敌军斥候退了就行。
“将军!将军!”那京城十二卫将领着急的跑回来。
李浩见状,急忙问道:“情况如何?”
“将军,果然不出您的所料,这蜀州大营内的火灶烟气升起来的速度,有所变化!”
“但我军斥候前去骚扰的时候,这火灶烟气有一段时间速度忽然下降,然后在上升,但是很明显,速度比不上一开始火灶烟气升起来的速度。”
李浩闻言,露出一脸果然如此的样子:“好!果然不出本将所料,那步阳果然将大军调往陇右郡去了。”
“听令!”李浩突然喊道:“依本将看,城外的敌军不过一两万之众,张卫,你就率领一万兵马,继续镇守陇西郡。切记,不可出城迎战,无论敌军是否挑衅、辱骂,都不可出城,只能坚守不出!明白否?”
“属下明白!一定坚守不出陇西郡城!”这京城十二卫将领当即拜道。
李浩点头:“本将今日这就率领其余兵马前去支援陇右郡,此战若胜,你等皆有大功!”
“属下一定谨遵将军之令,誓死坚守陇西郡城!”
“好!”随后李浩便调集了大军迅速朝着陇右郡出发。
京城皇宫
“系统,我的那三个召唤机会什么时候到手啊?”李希询问道。
“叮,宿主不必着急,等宿主派出去的兵马回到他们原本的地方之后,召唤机会便可到手。”
“行吧!”李希摆摆手,然后好奇的问道:“系统,为什么这次的三个召唤机会你没有标注是人物召唤机会或是其他的召唤机会?”
“叮,宿主,本次出征南蛮,打破了以往夏国一直被侵略的地位,所以这三次召唤机会,宿主可以选择召唤的具体的选项。”
李希眉头一皱:“具体的选项?是什么意思?”
“叮,意思就是,宿主可以选择这三次召唤机会召唤人物或者宝物之类,并且可以召唤相对来说具体一点的人物或者宝物。”
“哦!我明白了,意思就是,相当于这三次召唤机会,我可以选择召唤人物或者宝物,并且可以由我指定一定的范围召唤,是这个意思是吧?”
“叮,宿主真聪明(?o ? o?)!”
“额(Σ⊙?⊙)”李希一愣。
“叮,检测到高肃和赵云已经率领大军回到凉州,三次召唤机会现已发放。”
李希闻言,当即快速思考起来。
“当务之急,是需要文臣!尤其是交州、荆州、江南等地,即使派去了不少学府培育出来的官员,但终究不是一州之才。”
“而且常遇春又攻占了玚国一州三郡之地,此时也需要文臣去管理,总不能真让常遇春和李存孝两个武将去管理吧?”
“更何况如今的大夏,武将颇多,又有他们自身携带出世的一些将领,其实也够用了,倒是地方文臣不够用。”
李希想到这,便决定了,这三次召唤机会都用在召唤文臣身上。
“系统,使用三次召唤机会,范围嘛,全是文臣。”
“叮,恭喜宿主获得:范仲淹、狄仁杰、诸葛亮。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着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