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们眼前一亮,他们怎么就没想到编写这样一部典籍呢?搞不好是能流芳百世的。
不少文官已经动了心思,琢磨着如何参与编撰洪武大典。
不过、他们对朱元璋处置孔氏一族的做法不是很满意。
“陛下、孔氏一族乃孔圣人后裔,是圣人门生,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精通四书五经,都是有名的儒士。”
“若是让他们一族都去编撰——洪武大典,为实浪费,他们拥有一身学问,应当让他们教化更多的人,传授更多的知识。”
“臣觉得、可以安排一部分孔氏族人编撰洪武大典,剩下的都去国子监和各大书院教学。”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这些文官有八百个心眼,他们知道无论怎么劝谏,都不可能改变朱元璋的决定。
既然改变不了朱元璋的决定,只能退而求次,只要有一部分孔氏族人获得自由,以孔氏的底蕴,要不了多久就能翻身。
更何况、让这些孔氏族人去教学,培养更多的学生出仕入朝为官。
到了那时、朱元璋还想动孔氏就得掂量掂量了,绝对不敢轻易得罪孔氏一族。
这样的对于文官集团来说,绝对有莫大的好处,可以慢慢侵占皇室的权柄。
这就叫温水煮青蛙,慢慢的蚕食帝王权柄。
这天下、应该是他们文官集团说了算。
朱元璋的脸色并没有什么变化,依旧如初,心里却在大骂,呸……真当咱没读过书啥也不懂呢。
即便咱当初大字不识一个,不照样推翻暴元,在诸多枭雄中脱颖而出吗?
就你们这八百个心眼子,如何能瞒得过咱的火眼金睛。
朱元璋俯瞰着众多文官,凌厉的目光落在刚才开口说的文官身上。
“咱要咱觉得,不要你觉得,还是说,你能代表咱做决定?”
“来……”朱元璋拍了拍龙椅:“要不这个位置你来坐,咱让给你。”
“噗通”一声,这个大臣吓得跪倒在地,额头直冒冷汗:“臣不敢,是臣僭越了,请陛下责罚。”
朱元璋冷眼看了此人一眼,没有多说些什么,他也不能因为这点事情就杀人,不然的话,以后还有那个大臣敢提意见,敢出谋划策。
“文渊阁负责编撰洪武大典,孔氏一族的人全都听文渊阁安排……”
他把事情交代完成,目光扫视大臣们一眼:“还有没有事情要说的?”
要说的政务早就说完了,大臣们此时哪还敢谈论别的,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默不作声。
王二狗见状,扯着公鸭嗓子宣道:“退朝……”
下了朝,朱元璋快步离开奉天殿回到乾清宫,等他换好衣服,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坐在案前,似乎在等什么。
此时乾清宫外,下了朝的太子朱标和燕王朱棣,有说有笑的走来。
兄弟俩已经有两年多没见了,自从朱棣就藩北平府以后,亲兄弟就分居两地。
“四弟、在北平还过得习惯吗?北平府那边冬天冷,要照顾好自己和弟媳还有两位侄儿。”朱标关心道。
燕王朱棣心里暖暖的,他们小的时候朱元璋忙着打仗,忙着处理政务,都是大哥朱标带大的。
真正的长兄如父,朱标是又当兄长又当爹的,一把屎一把尿把他们带大的。
“大哥、北平那边很好,不然当初蒙古人也不会建都在北平府。”
“有空的时候,我还经常带人去密云捕猎捞鱼呢……”燕王朱棣吧啦吧啦的根本停不下来。
而他说的密云也就是密云县,是边防重镇,他就藩北平这两年,在密云督建了不少防御堡垒。
听到弟弟过得还不错,朱标也放松不少,老实说,在诸多弟弟里面,他最放心的人就是老四朱棣。
“对了、你怎么突然回京也不写信跟我说一声,是不是北平那边出了什么事?”朱标关心道:“我记得、爹让你们回京还有些日子吧。”
燕王朱棣摇摇头,眉宇间露出一抹忧愁:“我岳父得了背疽,只好写信给爹,让岳父回京找御医诊治。”
“妙云不放心我岳父的身体,想一路伺候他回来,这不……我只好一并写信告诉了爹,爹准许我们一家提前回京。”
闻言、朱标的脸色顿时大变,他是知道背疽之症的,毫不客气的说,得了此病很难治愈。
而徐达能征善战,有着卓越的军事才华,对朝廷又忠诚。
这样的人才,大明经不起损失。
朱棣见朱标的反应,安慰道:“我岳父的病情发现及时,病情不重,有御医诊治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太子朱标这才松了一口气,但眉宇间还是流露着担忧之气。
“等会我就去一趟太医院探望魏国公。”
朱棣摇摇头,一脸神秘的问道:“大哥、你知道杨家村吗?”
朱标点点头:“当然知道,宫里现在用的香皂和蚊香都来自杨家村,听说这两样东西在京城卖得很火爆,用日进斗金来说都不为过。”
这些事情朱棣早就知道了,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继续问道:“大哥、你知道杨家村的底细吗?”
朱标沉吟道:“我知道的比别人的多,但也只多一点点。”
“这事还得从三月之前说起,三月之前雄鹰薨逝,爹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整天死气沉沉的,娘也得了重病,太医院的太医都束手无策。”
“忽然有一天,爹变得精神抖擞,红光满面,还暗中把娘接出了宫,你知道爹把娘接到了什么地方吗?”
“难道是杨家村?”
“没错、就是杨家村。”朱标笃定的点点头:“自此、每天下了朝,爹换了衣服就出宫去杨家村,政务全交给我……”
最后这句,他是在抱怨。
朱标继续说道:“也就是从爹去了杨家村以后,颁布了很多改革政令,比如农税和商税改革……”
朱棣不时的点点头,目前改革虽然只在京城周边实验,还没有推广到全国,但各地有权有势的人,早就收到消息了。
“如果不是出了我岳父这档子事,我也准备在北平府推行改革。”朱棣说道。
他虽然只喜欢驰骋沙场,率军斩杀敌寇,但他也是聪明人,如何看不出农税和商税改革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