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嫡长孙:老朱家的团宠 > 第324章 李善长推举人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元璋望着充满斗志的李善长,满意的点点头:“行、有你帮衬着,咱肯定放心。”

“不过……你年纪也大了,要注意休息好,不用过于操劳,刘伯温已经离开了,咱不想你也离开咱,咱还希望你见证大明拿下草原,拿下西域……见证大明日月所照介为大明……”

李善长都被朱元璋的雄心壮志说得满腔热血,有一种要拿着武器上战场开拓疆土的冲动。

“臣多谢上位关心,臣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见证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大明。”

李善长心生向往,可一想到自己马上就七十大寿了,心里很是失落,很是遗憾。

他知道自己已埋到脖子了,他这个年纪绝对算得上是高龄。

可若想实现朱元璋说的那些,不是一年两年能实现的。

他遗憾自己可能是熬不到那时候了。

“善长、你觉得让谁出面去跟女真人对接比较适合?”朱元璋忽然问道。

呃!!!

李善长又被朱元璋突然的转变搞得一愣一愣的,他感觉自己根本跟不上朱元璋的思维。

难道自己真的老了吗?

回过神来的李善长心里盘算起来,他知道朱元璋倒是不担心女真使者认出他,毕竟不是谁都有资格面见朱元璋的。

只不过、朱元璋如今假扮的身份,本就是无中生有,只能应付皇长孙罢了。

想要跟女真人对接上,必须是有头有脸,大家都认识的才行。

“我儿李祺倒是能胜任这份工作,只可惜,他要忙着开办大明邮政的事宜,抽不开身。”

李善长话里的意思很明显,只要是有心人,都知道几年前胡惟庸的事情。

而作为第一任淮西党的首脑,他们老李家出面最是合适。

女真人根本不会怀疑,只会认为他李善长囤积精铁,准备打造武器谋反。

“李景隆也是不错的人选,李景隆的经商头脑,整个大明无人能及,而且为人处世圆滑,跟谁都处得来,也跟周围的附属国做过生意。”

“李景隆出面的话,女真人也只会认为李景隆想倒卖精铁。”

“只可惜、李景隆前往占城国去了,一时半会回不来。”

朱元璋揉了揉眉心,他也想到了李琪和李景隆,他们俩特别适合执行这次的任务。

遗憾的事,一个有重要的事情要办,另一个又远在千里之外的占城国。

“常家人怎么样?虽然常茂去开办大明邮政了,但还有常升他们。”朱元璋迟疑道。

李善长想都不想就果断的摇头:“上位……应天有很多常驻的女真人,恐怕他们早就打听清楚,常家忠心耿耿。”

“更何况、常家还出了太子妃常氏,诞下皇长孙和嫡次子允熥皇孙,从那个方面来说,常家都不会囤积精铁暗地打造武器吧?”

“还有……常家人都不是做生意的料,说他们准备倒卖精铁也没人信。”

朱元璋点点头,李善长分析的实在是太有道理了,特别是那句,常家都是忠臣,绝对没有掺一点水分。

旋即、朱元璋又摇摇头:“你是不是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现在应天谁不知道咱大孙薨逝。”

“有机会成为皇太孙的,就是允熥和允炆,而允熥是常家的外甥,常家发展势力帮允熥争夺皇太孙之位,很合理吧?”

李善长捋着胡须笑了起来:“上位说的确实很合理,女真人估计也不会怀疑,他们还希望我们大明因为皇储之位而内斗,如果常家出面交涉,女真人绝对会答应。”

“只不过……常家出面的话,皇长孙岂不是就知道自己的身份了?”

这!!!

朱元璋愣了一愣,他还真忘了这茬,无奈的苦笑道:“咱真想现在就告诉咱大孙他的身份,哎……谁让咱大孙实在是太聪慧过人,他若是知道自己皇长孙的身份,肯定会想到皇家内斗。”

“咱不想咱大孙为此事费脑,失去他这个年纪应该有的快乐。”

“当然……咱大孙的身份,以后是要继承大统的,咱那些个儿子肯定没有意见,咱那些个孙儿们也撼动不了他的位置,根本不会出现皇储之争的戏码。”

李善长无语的撇撇嘴,他还不了解朱元璋的儿子和孙子们吗?

太子朱标在一众皇子里面,威信特别高,而且几位成年的皇子,可以说是朱标带大的。

毫不客气的说,太子朱标是历朝历代,最稳的太子,没有谁跟他争,也不愿跟他争。

再来看看皇长孙朱雄英。

作为兄长的嫡长子,未来他继承大统,一众皇叔们也没意见。

更何况……大家都喜欢皇长孙朱雄英喜欢得紧,皇长孙朱雄英也是历朝历代最稳的皇长孙。

而且、作为朱元璋的老兄弟,李善长对老朱家的事情了如指掌。

李善长在家的时候,还经常跟他儿子李祺说:洪武爷这一生,只有一妻一儿一孙,其余的只是其余的。

这一妻就是马皇后马秀英,这一儿就是太子朱标,这一孙就是皇长孙朱雄英。

李善长这番评价,可见一斑。

再加上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对皇长孙朱雄英的宠爱,毫不客气的说,皇长孙朱雄英绝对是老朱家的团宠。

李善长有的时候都在感慨,若是让其余朝代的皇帝知道老朱家这般情景,绝对会羡慕的不要不要的。

朱元璋揉了揉眉心:“既然常家不适合,徐达的儿子肯定也不适合,他们家也不会起谋反之心,那你说说还有谁能胜任?”

李善长思索片刻之后,开口说道:“臣认为、宋国公冯胜当得此任。”

“冯胜吗?”朱元璋喃喃自语起来。

李善长解释道:“宋国公冯胜和其兄长冯冯国用,都是最早投奔上位的将领。”

“虽然冯国用战死于1359年,但也是英勇善战深受上位器重,兄弟俩都是大明的功臣,而冯胜更是被上位封为宋国公。”

“冯胜的侄子冯诚也是人中龙凤,二十岁不到就出任金吾右卫指佥事,今年大军讨伐云南,更是担任左军都督佥事的职位。”

“所谓功高震主,他们又都是淮西人士,加上之前胡惟庸案,上位处决了不少淮西勋贵,宋国公冯胜暗自武装人马,为求自保很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