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玄幻魔法 > 大博学者的二次元 > 第1796章 鲜卑体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东胡鲜卑族显于史书者,共五部: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

北匈奴在被大汉帝国与南匈奴、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并被迫西迁以后,鲜卑便大规模成扇形地南迁与西迁,入主了匈奴的故地,而留居故地的南匈奴也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鲜卑的一部分。

鲜卑拓跋部,在当时有一个叫邻的酋长为便于迁徙,使拓跋本部与【七分国人】等八个部落组织,即拓跋八族,放弃他们原本驻留的牧地,南迁填补匈奴留下的空白。

因其占据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尤其适合畜牧业发展的缘故,拓跋部慢慢地强大了起来。

然后,拓跋部逐渐与土着汉人、丁零、乌桓、匈奴人残余等通婚融合成一新的部族,社会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邻也因此被大家推为【推寅】。

显然,【推寅】此时已演进成拓跋酋长的称号。

(从度量衡研究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炎黄用十、夏用八用十、早商用八用九、晚商用八用六用五、周用九用五。

夏很可能是炎黄就有的国号,而西北原本就是炎黄故地,故八进制很可能不是夏朝才有,而是尧舜就有八元八恺。

换言之,东胡与鲜卑所使用的八进制,很可能是舜把商契等八元从河南迁徙到营州等八州担任州牧时带去的尧舜制度。

夏历建寅,用太阳历,一年只有十个月,拓拔部首领被称为日律推寅,使用夏朝制度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随着拓跋部的崛起,感受到压力的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和慕容氏,不得不跟着做出改变。

可正所谓【一步慢,步步慢】,率先发展起来的拓跋部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渐渐地成了鲜卑的领头羊,鲜卑诸部落的共主。

为了统御鲜卑各部族,拓跋部设立四部大人来统率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和慕容氏等诸部。

而后,随着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和慕容氏日渐强大,才渐渐地从四部大人拓展成八部大人。

只是,在成为鲜卑诸部的共主以后,拓跋部的酋长继续以推寅作为名号,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于是,当时的鲜卑便引进了匈奴帝国的部分体制,自称【大单于】,统御鲜卑诸部落。

然后八部大人,含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和慕容氏诸部落的共主,则称之为【单于】。

至于拓跋八部,乃至于四部大人的共主,则独立划分出来并保留了推寅这个名号,又名【拓跋推寅】。

自此,鲜卑的高层便有了大单于、推寅、八部单于和各部酋长的划分。

只不过,鲜卑所取的名号再怎么响亮,也没办法让他们的实力因此而提升到相应的水平。

事实上,除了大单于以外,仅有推寅和八部单于接近,甚至达到D级层次,各部酋长的部分,则与其它蛮夷势力的族正相仿,基本上都只有C级上位的实力。

然后,鲜卑各族的族正之实力,约在C级中位至C级上位的范围,勇士的部分则在C级下位至C级中位的区间。

因为并非所有鲜卑勇士都具备更进一步,成就D级层次的潜力,所以鲜卑在引进匈奴部分体制以后,制定出了一个能与之配套的军阶制度。

无法更进一步,但却拥有C级上位实力者,会被封为鲜卑万夫长。

无法更进一步,但却拥有C级中位实力者,则会被封为鲜卑千夫长。

与此同时,精锐级和精兵级的存在,也被封为鲜卑百夫长和鲜卑十夫长。

(万夫长,职同少将级。最早是军队职衔,早期军队编制十人为一伍,选一伍长,相当于班长;十伍为一队,选一队长——百夫长,相当于连长;十队为一营,选一队长——千夫长,相当于团长;十营为一军,选一军长——万夫长,相当于师长;万人以上调动得由将军统领,国君授命;十万人以上调动得由上将军统领,国君授命。

但是,在早期的时候,例如周朝时,以【七】为满,即为十,所谓【百日】,其实也只有四十九日。所以万夫长只是一个军衔,并非整整统帅一万人才是万夫长。只是后来由于军队的细分,使得【万夫长】名存实亡,被将军衔所取代。

万夫长权力很大,在边境地区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发动战争。一般一个军团,只有一个万夫长,除非是大军团出现更高级的统帅,如元帅,将军,或者执政官。

也就是说,万夫长只是古代军队的一个官阶,相当于前线军团指挥官,可以和军团长比拟,与清朝的八旗旗主基本上是一个级别的存在。)

鲜卑的军制也很特别,区分为氏族军和八部军两种。

氏族军,指的是鲜卑五氏各族部落各自组建起来的核心力量,人数相对较少,但基本上都是精兵以上级别的存在。

八部军,指的则是鲜卑八部统筹下的军队,除王牌禁卫级与的鲜卑勇士会成建制地聚在一起之外,其余单位都会被打散,然后按照军阶重整。

一名精兵率领九名正兵组成一伍,一名精锐率领十伍组成一队,一名鲜卑千夫长率领十队组成一曲,一名鲜卑万夫长率领十曲组成一营。

至于王牌禁卫和成群的鲜卑勇士,则是八部军手中的尖刀部队。

在东南和西南战区与大汉帝国对抗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以营为单位行动的八部军,而在西北战区与南匈奴对抗的军队,后来则以氏族军为主。

不是鲜卑看不起大汉帝国,而是鲜卑与南匈奴之间的仇恨更深,在面对底牌尽出的南匈奴时,他们不得不派出同等的战力应对。

再说,鲜卑的八部军虽然单兵作战能力稍差一些,可集体作战能力却还是相当顶的。

别的不提,就说他们在将高阶战力集中起来作为尖刀进行攻击时,就算是王牌禁卫级的军队也很难扛得住,除非他们进入半越阶状态。

凭借着能够灵活调动军队内部的力量,或集中在一块儿作为尖刀,或分散开来强化整体的强度,八部军的韧性相当地惊人,即便被大汉帝国设计围困住,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根本拿不下来。

鲜卑正是凭借着八部军的这个特性,不断地与大汉帝国进行纠缠。

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维持了大半年时间的僵局会在某一天突然崩溃,更出人意外的是,崩的还不是大汉帝国与鲜卑双方王牌禁卫扎堆存在的东南战区,而是双方军力相对单薄的西南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