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看起来没问题了。”天透黑的时间,杨锐才算是查完了过去两个多月的实验记录。

黄茂本来已经困的趴在桌子上了,一下子跳起来,问:“看完了吗?真没问题了?”

这么大的论文,这么庞大的实验,年轻的黄茂也没自信做完,或者说,他做的时候是一门心思的往前闯,现在做完了,反而是信心不足了。

杨锐喝了一大口茶,又打开水池的龙头洗了把脸,方道:“看完了,你还别说,文字做的实验记录麻烦是麻烦了点,看的比视频做的实验记录快多了。”

魏振学好奇的道:“什么是视频做的实验记录?”

“就是老外那边开始用的,用电脑拍录像,记录实验的。”杨锐随便解释一句。

魏振学睁眼道:“还可以这样?那要浪费多少录像带?”

“只是叫录像而已,实际上是用电脑硬盘来录的。”

“那多麻烦啊。”

“录起来容易点,处理的时候,要是有实验助手帮忙,也挺简单的。”杨锐当年倒是想用视频的实验记录,可惜自家导师精穷精穷的,买不起软件和硬件,隔壁系主任的学生就不一样了,人家开着摄像头就能做实验记录,像是写日记一样简单。

在84年用录像做实验记录就太奢侈了,大约只有欧美的顶级实验室才用得起。

杨锐也就是提上一句,缓解了一下气氛,接着道:“那现在就两步走吧,我们一组开始写论文,一组继续做实验,把分子机理的部分给做了,恩,我来做分子机理的部分,老黄和老涂,你们两个做论文,老魏和王晓芸做辅助实验。”

相比诱导基因而言,做分子机理就没有那么多几率问题了。

以80年代的技术,准确的说,是以华锐实验室的技术,他们诱导基因是有点拼运气的,最终能得到什么,或者能发现什么,并不是很确定。

但研究被诱导的基因的分子机理,对杨锐来说就简单多了,首先,这是有一定模式的,其次,杨锐直接照抄都能抄出无数东西出来。

不管是shake通道也好,黄茂终于找到的slo通道也好,这些通道的分子机理都是确定的。

杨锐最初在唐集中实验室选择分子机理做研究方向,也是这样的目的。

这种实验,杨锐无论如何都是立于不败之地的。

当然,实验还是要重复出来的,否则没有实验数据,纯粹瞎编,还是有被揭穿的可能。

然而,与杨锐的信心满满不同,其他人对杨锐独自做实验还是有些不放心。

但因为杨锐是实验室的老大,一向历史良好,黄茂和涂宪互相看看,也只是提出道:“要不然,我给你做助手。”

“不用,我已经有些思路了,你刚做的实验,对细节比较熟悉,写论文比较省时间,恩……你如果确实想做,抽空来帮忙好了。”杨锐也不想打击黄茂的积极性,更要避免被他以为自己是要抢功。

毕竟,黄茂的实验能力是整个实验室里最强的,幼年期的汪颖都要差他一个数量级,杨锐差的就更远了,分子分析的实验交给黄茂,表面上看也是最恰当的。

“那好,我现在就写。”

“熬夜?”

“现在还睡什么啊。”

“不睡能写出来?”

“没问题!”黄茂说的斩钉截铁。

杨锐伸了个懒腰,道:“我要先去休息,明天早上开始做下一阶段论文。你也别那么拼。”

“现在不拼什么时候拼,放心,咱还年轻。”黄茂心里想的是快点写了论文的框架,正好魏振学他们做完实验准备,他可以参与进去。

想到这里,黄茂也不耽搁时间,趁着记忆新鲜,对照着实验记录开始写论文。

整个项目,实际上是分成了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杨锐等人已经完成,并且在与理查德的竞赛中获胜。剩下的两个步骤,一个是诱导有用的基因突变,一个是分析分子机理。

如果三个步骤一起完成,像是理查德这种有点基础和名气的教授,那就是想上《自然》上《自然》,想上《科学》上《科学》的节奏。

华锐实验室要是一口气完成三个步骤,当然也是有资格上《自然》和《科学》的,但也得看审稿人的心思,好论文就一定能获得发表,那是童话里的故事,现实是有名的杂志社忙的底掉,他们要求的审稿人级别很高,而这些审稿人也是极其忙碌的,以至于经常将论文交给学生做初步审查,初次投稿人被pass的几率大大增加。相反,如果是有名的教授论文,比如挂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的名字,再二的审稿人也得仔细看一看,哪怕是觉得超出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也得认真思考一番,换一个埃及尼罗河大学的大一学生什么的,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优惠待遇了。

就是一次完成两个步骤,这其实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项目了。

给了理查德的话,一样能上《自然》,华锐实验室或许费事一些,可也不是没有机会。

想到自己写的论文能上《自然》,即使是第二作者,黄茂也兴奋得不得了,写起论文来精神百倍。

这可是84年的顶级杂志,国内的院士级大牛固然是有发表的,再次一级都不一定必然有。

黄茂集中精神,一个晚上都精神矍铄。

第二天一早。

杨锐睡醒就来实验室,看见黄茂论文提纲已经写的差不多了。

实验助手们昨天晚上完成了实验准备,来的比杨锐还晚一些。

魏振学和王晓芸来与杨锐时间差不多,他们在旁开始做平行的辅助实验,动作不快不慢。

研究突变基因的分子机理本来也是很复杂的实验,谁也没想着一下子就做出来。

直到杨锐开始把弄那些设备。

只见他动作迅速的将材料摆开,像是一名熟练的厨师似的,同时两条线动作。

实际上,杨锐做分子机理的实验,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就30年后的生物实验水平,这些实验不能说是简单,也是常见的基础实验了,三五不时的都要去做,他可以说是无比的熟练。

配合的魏振学和王晓芸却是有些懵,他们是做辅助实验的,就像是切菜师一样,大厨做的快,他们就要做的快,正常来说,因为大厨的工作难度大,切菜师是不会赶不及的,但遇到特别熟练的,譬如现在,切菜师就有可能掉链子了。

“快点吧。”王晓芸小声说了一句,刚睡醒的懒散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