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1627崛起南海 > 第1887章 高雄见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出国在外游历,还能够主动收住玩乐之心,让虞尧对李溰的观感也加分不少。在李溰上路之前,虞尧也送了一些本地特产给他,其中还包括了一丛三尺高的桃色珊瑚,这玩意儿虽然从海里采摘没有太大的成本,但在市面上却是价格不菲的稀罕物。李溰一时间也拿不出价值相当的礼物回赠,虞尧看出他的窘迫,笑称日后如有机会去到朝鲜做客,李溰再做东款待自己不迟。

从马公港到台湾岛南部高雄港的航程比漳州到马公港还更近一些,虞尧特地在航线上做了一点小文章,安排船队稍稍绕路沿台湾岛西海岸南下,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路过荷属大员港,让李溰看看西方殖民者经营的港口与海汉之间的差距。

“世子,前方海岸就是大员港了。”虞尧不失时机地提醒李溰,让他用手里的望远镜观察大员港。船队当然不会停靠大员港,所以也只能趁着“路过”的时候从远处看一看。

好在今天的天气还算不错,海面上几乎没有雾气,能见度极高,用望远镜甚至能在数海里外看清港口码头停泊的船只。

李溰其实也挺好奇荷兰人经营的港口是什么状况,不过他在望远镜里看到的情形不免有些让人失望,码头上停靠的就只有两艘船体稍大的西式帆船,其他全是小舢舨,就算是与贸易量不大的马公港比起来也有着明显的差距。

“看样子这里并不是一个热闹的港口。”李溰很快就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不过他并没有放下手里的望远镜——这玩意儿的确有意思,用过之后便感觉爱不释手,作为此行所得到的礼物之一,远比那众只能当摆设的珊瑚有用多了。

“荷兰人一度尝试过控制福建海峡,不过因为我们的出现,他们最后还是失败了。”虞尧不无骄傲地介绍道:“荷兰人为了保留这处殖民地,最终选择了与我国签订和平协议,并放弃在大员港驻扎军队。”

荷兰人的这种选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在武力方面本就不及海汉,如果要想夺回福建海峡的控制权,还得从巴达维亚组织舰队远征,但考虑到另外几家对手的存在,荷兰人不敢拿自己的老窝来唱空城计,否则西班牙、葡萄牙、马打蓝这几家任意其一乘虚而入,巴达维亚都会变得十分危险。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妥协,承认海汉在福建海峡的统治地位。

不过李溰从来没跟荷兰人打过交道,对于东印度公司的实力也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甚至连海汉与荷兰之间的恩怨情仇也所知不多,所以虞尧这个安排对他的触动很是有限,并没有体会到对方的全部目的。在李溰看来,海汉人或是想借荷兰人的屈服,来向自己证明他们的强大,但其实这种举动有一点多余,因为在朝鲜战场上,海汉军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连清军铁骑都毫无悬念地败在海汉军手下,李溰不认为荷兰人的实力会比清军更为强大。

当然了,李溰还是很捧场地对海汉的成就表示了赞叹,毕竟这种优势是海汉实打实用武力换来的,其中可没有参杂什么水分。

大员港目前的状况便正如李溰所看到的那样,迫于海汉的武力威胁,这里已经从几年前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占福建海峡的桥头堡,变成了一处平平无奇的殖民地。而大员港距离巴达维亚实在太过遥远,足足一个月的航程让很多欧洲移民都对这孤悬海外又看不到发展前景的目的地心怀疑虑。所以最近两年大员港的人口规模一直在原地踏步,基建水平和农业开发自然也受其影响停滞不前了。

而东印度公司高层也比较清楚地意识到海汉对福建海峡的掌控程度不会允许他们在台湾岛大规模发展殖民地,至于军事用途更是妄想,因此对大员港的投资力度也逐渐减缓。毕竟有这闲钱不如在南海多开几个种植园,那样至少很确定能够获得经济上的回报。

如果说澎湖马公港的职能趋向于军事,那么高雄港就更倾向于经贸领域。自1632年开建高雄港以来,胜利堡对这里的规划便是立足于本地的农产品及深加工业,在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同时建设区域贸易中心。

由于高雄港在建设之初就通过招商手段拉到了大量来自福广两地的投资商,因此在前期的开发资金和人手都比较充足,并没有遇到一般殖民地区容易出现的问题。而且高雄港的位置是依托天然避风港的自然地形修建,前期所需的工程投入也相较于一般的贸易港要小得多。

这些优势为高雄港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海汉在大明沿海地区建成的各处港口中,高雄港的建设进度应当是数一数二的快,而且由于其天然港湾的面积颇大,以后的开发空间仍然相当大,不会像胜利港这样碍于先天条件,短短数年间就几乎快要将港湾内的空间开发完了。

而海汉在这里任命的主官也如同高雄港一样,拥有着极大的成长空间。厉斗在海汉的高官中算是最为年轻的几人之一,当年与陈一鑫一起被派驻到珠江口大万山岛的时候,他们两人都是年方二十。后来两人在1632年又一同调到澎湖任职,然后次年在澎湖分道扬镳,陈一鑫先是去了舟山,然后便一路北上直至辽东,而厉斗则是来了高雄担任行政主官。

一转眼厉斗已经在高雄港主政四年,当年参加穿越时的高中毕业生,如今已经是即将跨入而立之年的成熟男人了。厉斗在高雄任职期间娶了一名福建女子为妻,如今已经育有一儿一女,算是在这个时空开枝散叶了。

对于胜利堡为朝鲜世子李溰安排的行程,厉斗要比虞尧看得更为明白,他知道李溰此番南下的目的是要到三亚留学,而胜利堡希望能增加李溰在途中的见闻,以此来加强他对海汉国力的认识。这一路南下巡访各处海汉统治下的殖民港,便是为了让李溰亲眼见证海汉是如何去经营一个统治区如此分散的国家,从而让他对海汉在国家政体和执政理念方面的先进性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而高雄港与澎湖有所不同,这里有相对更为丰富的经济开发项目,可以展示给李溰的东西也要比澎湖多得多。

船还没完全靠岸,李溰便已注意到这里的港口设施与马公港有所不同,用于吊装散装货物的大型吊臂和铁架行车要比马公港多出不少,码头上还铺设了用于运送货物的轨道,间接可以证明这里的货物吞吐规模应该是在马公港之上。

当然了,更为直观的证据是码头停靠的船只数量多少和吨位大小,完全碾压了李溰在不久之前才看过的大员港。他们这支船队驶入港口的过程,几乎都没有引发什么骚动,码头上的工作人员和力工依旧各司其职,并没有把这支船队当作什么稀罕物对待。

在舟山和澎湖两站,海汉都是由武官出门接待李溰,而他在这里总算见到了这趟旅途中的第一名海汉高级文官。不过在李溰看来,这位厉大人看起来除了不穿军服之外,其外形与先前见过的海汉武官似乎也没什么差别,都是肤色黝黑的短发壮男,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自信。

“欢迎世子来到高雄港做客!”

与马公港的安排类似,厉斗并没有准备繁杂的欢迎仪式,同样只是带了几名下属到码头上迎接李溰的到来。而面对护送李溰一行来到高雄港的虞尧,厉斗则是按照海汉的社交,伸出手去与其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与虞尧已经共事几年时间,互相之间都算是比较了解了,也就不用再在外人面前说一些场面话了。

与其他海汉所属的贸易港一样,高雄港的城区也是紧贴着港区修建,在城区之外便是向内陆绵延数十里的各种经济作物种植园区了。在海汉的努力之下,目前定居在这里的人口已经超过五千人,其中大约三分之二都是在种植园从事农业方面的劳作。

“我们这个地方可比澎湖的物产要丰富多了,相信世子也能从饭桌上感受到这个特点。”

在接风宴上,厉斗很轻松地与李溰开起了玩笑。不过他的说法也并非虚言,高雄本地的农产品种类极为丰富,近两年又开始了畜牧养殖业的建设,再加上原本自然条件就得天独厚的渔业,可以说高雄这地方的农业开发已经涵盖了各个门类。这接风宴上所用的各种食材、饮料、调料、香料,几乎全都是本地所产,这在海汉的诸多海外殖民地当中也是极为难得了。

饭桌上的确有不少李溰以前从未见过尝过的热带蔬果,虽说吃吃喝喝是口舌之欲,但也算是一种增长见识的特殊途径了——至少李溰是这么认为的。

借着吃喝这个轻松的话题,厉斗便顺势向李溰介绍起了本地的农业开发状况。

高雄港的农业开发计划是由海汉农业部主持并指挥实施,其中分为了农业、林业、木业和渔业四个大项。仅农业这个大项中,便包括了谷物、豆类、薯类、油料作物、蔬菜、水果、食用菌、坚果、香料作物等等多个门类,每个门类下又各自包括若干种类。

在农业部的规划之下,在花样繁多的农作物种类中挑选出了适合高雄地理气候环境的品种,通过集体农庄或私人种植园的形式,在本地实现了规模化的种植。而这样的农业开发模式在产出效率方面也远胜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用时不到两年便实现了本地粮食的自给自足。

而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又为本地的农产品深加工带来了发展空间,糖、麻、烟草、油料作物、香料作物在经过本地作坊的深加工之后,其经济价值也会得到成倍的提升,收益率远远超过传统的粮食作物。所以虽然高雄地区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殖民区,但从这里向外界输出的商品却并不是稻米之类的廉价农作物。在高雄投资建设种植园的各路商人,如今大多进入到了收获期,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和海汉治下的安全条件也吸引了更多的商人带着银子和劳动力赶来这里分一杯羹。

受到初级产业拉动的不仅仅只是种植业而已,比如畜牧业就带动了本地的皮革加工业,而渔业的兴盛让本地的几家小型民办造船厂都是生意兴隆。而由此所带动的其他配套产业和服务业,让高雄本地的经济得到了良性的发展,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海南岛上的一部分地方。

虽说农业相关的发展规划是由农业部制定的,但作为本地的行政主官,厉斗这几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在今年国庆期间,执委会就已经对他的表现提出了嘉奖,并且批准了农业部将高雄地区作为国家农业开发示范区的提案。

李溰其实并不能完全听明白厉斗介绍的这些农业开发相关信息,但他还是努力地聆听厉斗的每一句话,想从中多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如厉斗所说,高雄地区是以农业为主业,那么同样是农业国的朝鲜,应该能从高雄这里学到一些有用的经验。只是碍于他所掌握的农业知识实在有限,厉斗所说提及的很多农作物,他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更勿论了解其价值所在了。

这也让李溰感到有些无奈,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便能很好地形容出他目前的处境了。如今海汉人愿意讲授一些农业开发方面的经验,而他这个学生却因为基础太差听不懂课程,以至于要浪费这难得的大好机会,实在是让他很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