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司礼监 > 第五百八十三章 恭请皇爷校阅大明海军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五百八十三章 恭请皇爷校阅大明海军疏

这个问题,魏公公有过考虑。

拉人头发展下线,利用亲情、乡情、友情来凝聚军队,对于一穷二白的魏公公创业起步阶段,肯定是有好处的。

其一,好招人。

其二,团结力量大。

好招人不用多,团结这块自是指都是一个地方出来,沾亲带故,上了战场再不堪,也不会见死不救。人要死的多了,不得也就红眼上去拼了。

将心比心,他魏公公要和姐夫、大哥一块去当兵,瞅着大哥和姐夫陷入敌军包围,他能一跑了之?

以此方法编组的军队,先性凝聚力要比一般军队要强。

这会恐怕还是孩子的五省总理卢象升练的雄军,以及那个曾剃头练的湘军,便都是这么给成的军。

卢象升的雄军在崇祯朝可列入明军三强,另两强是孙承宗练出来的关宁军,以及洪承畴的洪兵。

战斗力上,无论是雄军还是关宁军、洪兵,都吊打其余明军。可惜,最后均是败给了奴隶制的满八旗。

不过,失败却非纯军事因素,政治因素占了大半因素。

从一开始,魏公公就是要走卢、曾的路练兵。

但是,发展下去,就会重走湘军那条老路。

届时,各大营头都是自有体系,名义上服从他魏公公,实际却是各玩各的。他魏公公辛苦到最后,就跟曾剃头一样,也就是挂个名。

攻破京后,曾剃头为何不敢反,黄袍加身,造他满大娘的反?

不是因为什么左李牵制,也不是因为忠义仁孝,更不是因为洋大爷不同意,而是因为他曾剃头手下那帮湘军虎狼其实是各成体系,真正号令不了多少。

湘军内部体系的争斗从剌马案就能看出很大问题来。

有曾剃头的教训在,魏公公能不借鉴?

眼下他是没办法,他是个太监,太监想要招兵,想要正经良家子弟跟他混,难度不亚于蜀道校

所以,他就得用特殊手段创业,把人马拉起来再。

那些“拉人头”的就是他魏公公起家的功臣,没有这些人,他魏公公能在这么短时间就拥有上千号人马?

不可能的。

任是你肃宁县再配合,任你的花乱坠,没有那些拉人头的到处劝人来当兵,也不会有几个报名的。

白了,那些“拉人头”的家伙就是敢于吃螃蟹的人。

这螃蟹就是魏公公拿出去的真金白银。

世人例来如此,只要有人敢于尝试,敢走出那第一步,之后就会不断涌出尝试的人。

如果一成不变的照搬湘军体系,这些个吃螃蟹的人就会演变成为将来的大军头。

谁拉来的兵归谁管,想不成为军头也难。

从肃宁开拨时,什么马字营、宋字营、陈字营,不就预示了将来会发生什么么。

为何这么久了,魏公公只要曹文耀和伍福铭按他的训练手册练人,而不给这些营头正式的官制,明确上下体系?

原因不是因为魏公公跟皇爷、刘督公那讨不到正式官防官凭,而是在于魏公公看到了将来。

他不可能真的按照当初的许诺,大肆封赏那些拉人头的家伙们。

且不这些人有没有能力,单从他们拉来的人只听他们这一点,就注定魏公公必然要撕下虚伪的面具,在某个时间点将他们靠边站。

兵是他魏公公的兵,可不是大主任们的。

他魏公公指着这魏家军将来力挽狂澜呢,哪能轻易就变成又一支关宁军呢。

但是,就这么直接耍赖,肯定也是不行的。

你魏公公给自己的亲兵营定个忠、信、智,结果轮到自己做事,先把个“信”给毁了,还如何带兵?

这招兵又不是一锤子买卖的事,往后你魏公公要不要补充兵源了?还要不要常回家看看了?

那家乡父老指着你脊梁骨骂你没义气,不讲信用,你魏公公心里真能做到君子坦荡荡。

肯定不行!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魏公公有点逼数。

两世为人,也不是白活的。

手段无非两个,一是政工和军事并立,二就是明升实降,大高帽子戴着,好话着,银钱拿着,但就是个参事不管事。

解决了这个最致命的问题,才能既确保子弟们对他魏公公无限忠诚,又能杜绝将来尾大不掉的麻烦。

具体采用哪个,魏公公倒没正式决定,也不急着把整编方案弄出来。

他在等军装。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军队首先要有个样,别看现在穿的五花八门,像个群众集会似的,真要是把军装往身上一套,立时就有严肃和庄重福

军装就是制度,古来今往,制服这东西是最容易出集体感,也是最容易出权威的。

要在军装这块,魏公公是用了心的。虽是让郑铎去和京城大制衣坊接触,但从军服的设计到布料选用,配饰上,都是他老人家亲自拍板的。

军装定制的是两式,分冬装和夏装。

这冬装其实也不叫冬装,具体其实是春秋装。

为何不直接定制棉衣,是因为魏公公考虑到在未来三五年内,他和部下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南方。

虽现在大明受冰河气影响,气温相对较低,但在南方大体还是没有什么明显变化的。

因此,不能纯以棉衣为主制冬装,要不然,很可能会热死。

军装的颜色以红为主,红也是明军服制的主要基色。

大明是火德,以红为主是开国时就定下的基色。

有可能这红色也是红巾军传承下来的。

毕竟,太祖皇帝是传承自“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的红巾军。

式样上,魏公公没有自作聪明的采纳前世军队服饰,而是老实的引用帘今明军的服装的主要特点,除了衣领和袖子做了些许改动,于衣饰上增加了铜扣等配件,以使军装看着更气派,其余方面基本没有变动。

鞋子这块,以布鞋为主,军官那官倒是定的靴子。

布鞋和靴子是否适合海战,适合南方炎热气,还要视具体情况调整。

帽子也是明军传统的毡帽,上面安个尖顶,系上一些红樱。

从兵仗局那里买回来不少绵甲,等到战事发生时,这些绵甲肯定要外罩的。

这样一来,可能会让军装的好看度打折扣,但是,却能保命。

一支优秀的军队,除了武器装备、人员训练、军服被褥外,后勤、运输、参谋、外联这几大块,都是要重视的地方。

可以,缺一不可。

只目前为止,这些要么没有,要么就是一切从简。

郑铎现在可是忙的不可开交,对外联络采购是他,对内分配粮食,保管物资也是他。要这个原马匪头目现在成了魏公公的大总管,那是一点也不假。

而其手下能够派上用场的不过十来个人,其余的人都受限于不识字这一门槛。

而不识字又是魏公公招兵再三强调的。

然一支文盲军队又怎么能够成为强军。

团结是力量,知识更是力量。

魏公公之所以没有将从南镇弄回来的火器配发给家乡子弟们,就是因为这些子弟兵不识字,对于如何使用火器及保养、维修方面一窍不通。

不得已,只好借重于降倭,打造魏家军的第一支铁炮队。

故而,加强军队的文化教育也是势在必行的。

一千道一万,魏公公要招不识字的兵,是出于忠诚性考虑,而不是真让他们永远都不识字。

知识这个东西,掌握在别人手里,那是屁股决定脑袋。

屁股歪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掌握在自己手里,由自己灌输下去,才能确保魏家军真正能够成为一支听公公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队。

一切,都任重道远。

魏公公有做不完的事在等他。

偏,分身无力。

明日郑国泰那里,怎么也要去一趟,即便不发表任何意见,或者只好好好,也要他亲自去。

这一来一回,半功夫就给耽搁了。

心急又如何,再急也得去。

魏公公问郑铎军装什么时候能到位,郑铎答称几家制衣坊先前定的日子不是明就是后,总之,这两四千余套军装就能陆续送到。

“送过来时,你要亲自带人把关…”

魏公公吩咐郑铎一定要验好衣服,不能做到件件过目,也要做到抽检。衣服到后,按照先前给士兵量定的尺寸,组织大营头、分头来领,再逐一发下。大聊,聊,都要详细记下,让制衣坊的师傅留些在营中,做到随来随改,务必要保证出发前所有士兵的衣服都是合身的。

郑铎一一记下,魏公公又问了最近营里开支,郑铎大致了,开支范围在魏公公先前估算范围之内。

让郑铎下去歇息后,魏公公方才对曹、伍二人道,他准备上书皇帝,请子于南下那日至南苑校兵。

曹、伍二人吓了一跳。

魏公公示意二人莫叫吓着,只道接下来的两要加强集合演练,务求在半柱香内使各营集结完毕。

“其他的你们不用担心,就照咱家的来…皇爷那里,也未必就会来,咱家也是试上一试…”

魏公公真是吃不准万历会不会来,毕竟他老人家腿脚不方便。

等曹、伍二人走后,琢磨片刻,端坐在书案前,自个磨了磨,然后提笔写了一份上呈奏章。

题名为《恭请皇爷校阅大明海军疏》。

……….

最近突然更新又少了,因为老太爷快不行了,原以来能拖个三五月,现在看来就这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