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年结束,时间来到了中和四年。

开春以后,假期渐渐结束,宣武、泰宁、感化三军,各大衙门的文武百官,开始重新恢复日常工作。

齐慎也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趁着境内没有战事,积极发展内政。

首先是选贤任能。

经过上次敬翔提议,齐慎从自己的私房钱中拿出了三十万贯,命人在节度使衙署附近,兴建了一片规模庞大的馆阁,起名为“崇文馆”。

馆阁建成,接着他便开始发出榜文,征召四方文士,以校阅儒经、复兴礼教的名义,命境内的读书人到汴州参加考试,由敬翔、杜晓等人充任考官。

齐慎虽然打的是振兴儒教的名义,但真正的目的,其实是为自己挑选人才,将来好在自己的辖区内推行新政。因此他设定的考试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跟儒学有关,其他大部分皆是偏向策论和算术。

这样的做法,自然引起了许多儒生的不满,但齐慎接下来的做法,很快便让这帮人闭上了嘴。

考虑到推行新政,统计人口数量和田地面积,需要大量读书识字的人参与,齐慎大手一挥,直接将第一轮所有前来参与考试的人,大约三百多人,全部录用,并立即授予官职。

名次最优越的几人,进入宣武军节度使府,从级别最低的随军、推官、巡官做起;次一等的则被分配到感化军和泰宁军,葛从周与谢彦章的手下,同样出任随军、推官、以及巡官;再次一等的,则打发到各州刺史那里。

发现人人有官可做,儒生们所有的不满当即便烟消云散了。

实际上,唐代的读书人想要通过科举获得官职,难度是非常巨大的。科举虽然起于隋朝,发扬于唐朝,但真正兴盛一时,还得是宋朝以后。

科举制度在唐代,对读书人的作用其实十分有限,因为朝廷每次科举,只取二三十名进士,这比宋朝动不动就取三四百名进士,差距可谓十分明显。

并且在大唐,一个人就算中了进士,也只是有了做官资格,不一定能分到官职,登第者还得到朝廷各部继续参加考试,叫做“铨选”,才能获得官职,而铨选不合格者,同样无官可做。

比如韩愈就是中进士后,去各部选官,结果什么也没选到,最后只能去地方藩镇,从幕僚开始干起……像白居易和元稹那种,走科举路子还能分到官的,属实是人中龙凤了。

因此中晚唐时期,读书人想做官,与其去考进士,还不如去给藩镇节度使当幕僚。有大量读书人,从来没参加过科举,但却因为给节度使当幕僚,最后通过节度使的关系,从朝廷那里获得了高官。

例如唐代宗时期的名臣令狐楚,唐德宗时期的名臣韦皋、唐武宗时期的名臣李德裕,莫不是以节度使幕僚作为起点,最后一路高升。

其实征召读书人做幕僚的事,齐慎早先在感化军的时候,便试过几次,可惜一直没能征辟到什么出类拔萃之人。这回采纳敬翔的建议,通过考试甄选,总算让他得到了不少贤才。

其中还有两位名人,一位叫韦肇,一位叫裴迪。这两人历史上都在朱温的后梁朝廷任职。

韦肇的能力和李振颇为类似,能言善辩,口才极好,并且性格比较稳重,没有李振那么极端。

在原来那个时空,朱温在击败天平军朱瑄和泰宁军朱瑾后,打算兼任两军节度使,当时长安朝廷并不同意,最后是韦肇前往京城,亲自说服唐昭宗,替朱温索要到了朝廷颁发的凭证,朱温由此对韦肇非常感激,后来任命对方做了河南府尹;

裴迪也不简单,历史上此人在投奔朱温后,很快受到重用,被封为节度判官。朱温每次率兵出征,都会把裴迪留在后方,替自己筹措军费钱粮,处理日常的刑罚诉讼。

此人在后梁无疑充当了“钱袋子”和“大法官”的角色。

这韦肇和裴迪二人,无疑都是贤才,不过考虑到先来后到的关系,齐慎暂时也只能让他们从节度使府的低级幕僚做起,等将来时机合适,再慢慢拔擢。

招募到三百多名儒生,给他们各自安排好官职后,齐慎终于可以正式推行自己的新政了。

新政第一步,自然还是勘查户口,清丈土地。

按道理,这一步原本应该阻力最大,但是自从上次的内乱被平定后,各地的牙军势力几乎都被清洗了一遍,如今宣武、泰宁、感化三军,有能力直接和齐慎对抗的团体,基本不存在。

因此这阻力最大的一步,齐慎很轻松便迈了过去。

在麾下一众属官、幕僚的协助下,齐慎只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便将自己治下各州郡,所有民户、宅邸、田地、山林、盐池、矿井,甚至山川河流等项目,全部统计完毕。

在此过程中,许多原来隐藏奴仆和土地的豪门世家、商贾富户,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他的铁拳——多余的土地全部被没收、家中的奴仆被强制解散。此外,齐慎还逼迫他们缴纳这么多年来拖欠的赋税。

齐慎并不想大动干戈,因此只要这些豪门世家、商贾富户,乖乖地破财免灾,从身上割一块肉下来,他便选择饶过对方。

不过总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顽固分子,认为自己在当地根基深厚,居然煽动百姓,企图与新政对抗。

对于这类人,齐慎当然不会客气,直接调集大军进攻,一旦攻破对方据守的坞堡庄园,便立刻将对方九族夷灭,连祖坟都给推平。

如此一套组合下来,新政推行的第一步,算是取得圆满成功;

户口和土地核实结束,接下来的第二步,便是要重新制定一套合理的收税方式。

齐慎麾下的属官、幕僚们,在自家主公的授意下,结合手中居民户口和田亩数据,分析本年遇到的水旱蝗灾,以及往年的税收情况,很快便给宣武、泰宁、感化三镇下辖的每个州县,全都预估出了一个税收总额,接着再按十亩一丁的方式,计算出各州各县,百姓们一亩地应该缴纳多少赋税。

如此一来,齐慎治下的各州各县,土地越多的人家,需要缴纳的赋税就越多,土地越少缴纳的就越少。

这样的结果,与他一开始的初衷简直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