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很快,四月一过完,五月的开头便是端午。
端午别的事不说,这是何霄第一次以孙明琴未婚夫的名义来拜见孙家的长辈,定亲后这样年节的往来都是正常的。就连孙明琴都要预备一份回礼与他。
陈氏早几个月就让孙明琴准备了,可惜孙明琴缝到最后都没把香囊缝出来,更别提上面的绣花了。最后只得发挥特长糊了把折扇。
送扇子实在寓意不好,陈氏看见献宝似捧着折扇来的孙明琴,气得直弹她脑门,问她怎么想的。
孙明琴自己也理亏,捂着脑门吐舌头:“香囊实在是缝得拿不出手,我在这上面没什么天赋。”
陈氏又打开细瞧了孙明琴糊的这把扇子,也算新奇有趣,一面书“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另一面画着一枝桃花,并飞着几片柳树的叶子。
“这首小词倒是有些意思。”陈氏识得字,自然也有点鉴赏水平,细细地读了这首苏轼的传世名作,不禁赞叹,又可惜,“你于诗词上一贯不错,可惜小词总比诗差些。”
这时候词的主要作用还是以音乐娱乐为主,跟后世的歌词一样。所以读书人作得一手好诗可以叫做才子;填得好词的,却被污为不务正业。
孙明琴生活的年代诗词都是摆在一起叫做“唐诗宋词”的,哪对诗词有什么高低之分。而且从小就更喜欢词的韵律感一些,她也没那个心气要多默几首李后主或是辛稼轩的词来改变时人对词的看法。毕竟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并没有那么好复制,有些东西一拿出来就跟潘多拉盒子一样,很难控制后果。
陈氏到底是按着孙明琴比着折扇缝了个扇套,可孙明琴实在裁不来,最后连布匹也是由陈氏裁剪好,孙明琴就按着陈氏画的地方给缝上了。
至于让孙明琴绣花,那是更不可能的了。可光秃秃一个套子也不好看,孙明琴便用墨水画了一株墨兰上去,瞧着还不错,能保持多久就管不了了。
端午是大节,孙家提前一天就准备了起来,特别是粽子,因孙家人口多,吃得多,还要拿来送人,所以每年都要包几簸箕的粽子。孙明棋和孙明画去竹林捡了不少竹笋壳。孙明琴又想吃粽叶包的,孙明诗便跑去山上到处找大点的粽叶摘。
当地人以往吃的都是甜粽子,一般人家包粽子,就是将白糯米泡软,用叶子直接包了煮,吃的时候蘸上白糖,主要吃的是粽叶或竹笋壳的清香味。
孙家条件好,粽子里就会包上枣子、花生、红豆这些,味道更好。
孙明琴以前最爱吃咸粽子,自然不会委屈自己,忙跟小李氏说粽子也能包肉进去。刚巧前些日子新腌的皮蛋和咸鸭蛋都好了,配上肉可以包很多种类。
于是小李氏又按孙明琴说的方子准备了红豆排骨的、皮蛋瘦肉的、咸蛋黄五花肉的,还有腊肉笋干的。这些肉都要事先腌着,糯米也不像甜粽子直接用白糯米包,而是往糯米里加入酱油调味后再用。
孙明诗从山上摘了不少粽叶回来,大李氏见他回来忙取下他的背篼,跟他念叨:“府试之后你就每日憨玩,再没见过你拿起书来。你但凡有明书一半刻苦,只怕现在秀才举人都中得了。”
孙明诗天生便不爱读书,只是自小家中长辈觉得他应该读书科举,为他选了这样一条路罢了。但凡可以选,他一定选择每天到处疯玩,什么事都不用干。
对于大李氏的唠叨,他早都习惯了,敷衍道:“知道啦,过几日就要去书院了,最后再玩这几天。”
见着大李氏脸色未变,又可怜兮兮地哭丧着脸撒娇:“我的好奶奶,每日读书好累的,就让我歇歇吧。”
说到底孙明诗也才十岁出头,还是个小孩子呢。小孩子贪玩都是天性,等再大些,懂事了就好了。大李氏也受不住孙明诗的撒娇,笑着拍了他的肩膀让他走了。
孙明诗去山上一趟,可不止粽叶这一样收获。他手里握着一个果子,跑到孙明琴跟前,将手背在身后,神秘兮兮地问:“你猜我手上是什么?”
“你猜我猜不猜你手上是什么?”孙明琴看他贱兮兮的样子就忍不住逗他。
孙明诗也不是真的指望孙明琴能猜出来,笑嘻嘻地将手摊开来,露出掌心的一个绿色的秤砣状果实。
孙明琴疑惑地将果实拿起,左右端详,实在是眼熟得很:“这个是没熟的无花果吧?”
“错。”孙明诗摇摇手指。
“那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了。”孙明琴也不是什么小百科,事事都知道。她自我认知还是很准确的,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将果实重新放回孙明诗的手心,继续看自己的话本了。
孙明诗将果实放到桌子上,自己也拉了个板凳坐下:“还记得县试之后我们一起去山上吗?那次你不知道的辟荔花,结成的果子就是这样的哦。”
“辟荔果?”孙明琴听着这名字就想起当日的情景来,当日在山上听孙明诗说就觉得熟悉得很,一时没想起就算了。没想到竟然又被提起来,如果说这是缘分的话,那就再仔细想想吧。孙明琴再次拿起辟荔果,用手摩挲着果皮,没有什么灵感。又将果子掰开,看见里面密密麻麻的籽,突然灵光一现。
辟荔果不就是冰粉果嘛!这果子里面满满当当的就是冰粉籽!
现代美食博主没人能逃过的duangduangduang魔法,用辟荔籽搓出来的水果冻,夏日里的解暑佳品。
没想到这玩意儿还没被发现,在这里都被当做野果子。孙明琴忙跟孙明诗说:“过几日等这个果子成熟了,你多摘些回来,我给你做个好东西。”
往日孙明琴说的吃食几乎都是已经有的,只是流行于其他地区,交通闭塞,没传到这边来罢了。孙明琴胡诌一个游记或是什么本子糊弄过去,心里也是有底的。
这冰粉好似一直都是川渝地区的特色,不能说是游记上看到的……那就只能胡诌在哪一本古籍上看过的了。反正这种事情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
孙明诗听到孙明琴说薜荔果能做什么好东西,自然是将这事记在了心里,就等着这个果子快些熟了,到时候能看看新鲜玩意儿呢。
孙明诗办事还是挺牢靠的,这事儿既然已经交给了他,孙明琴就不放在心上,只等果子熟了,孙明诗自然会摘回来。
在心里又仔细回忆了一遍冰粉的做法,好像在水里搓过之后还要加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这名字听起来吓人,总觉得是什么能化白骨的化学制品。其实这里的石灰是熟石灰,还是一味中药呢。
既然是中药,那药铺子里就能买到。孙明琴又跟孙明诗说了,有空去中药铺的时候称些熟石灰回来。孙明诗也习惯了不多问,只管干就是了。
只是他自由的日子可不多了,掰掰手指,怕是要从书院回来才能带回来了。
端午这一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药草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所以一大早孙昌河和孙昌山就一起出门,去找艾草和菖蒲了。
这边的习俗,端午当天都是要挂艾草和菖蒲的,最好的就是端午当天割回来,悬挂在门上。等在门上挂干了,取下来不管是燃了驱蚊虫还是泡脚都是极好的。
孙昌河和孙昌山早得了命令,要多割些回家,两人便分开各自割满了背篼再汇合。
孙昌山现在就连跟孙昌河站在一起都觉得不自在,有时候想到小时候,二哥在自己心目中也是如大哥一样高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连糊涂二字都不足以形容他。
劝也劝过,说也说过。现在只能说他求仁得仁,往后都各自顾好自己的小家就是了。
孙昌河哪里感觉不到孙昌山对自己的态度,他这些年也看明白了,大哥跟自己真正拉开差距的,并不是考中了秀才,而是娶了大嫂。
可惜,悔之晚矣。
昨天忙着包了一天的粽子,小李氏一早上起来就将粽子放进锅里煮上。今年孙家粽子的花样多,就甜的煮一锅,咸的煮一锅,免得串味。
不是小李氏心急,实在是粽子多,煮熟了还要往各位族老、村里的条件差些的人家以及临近的几户人家送去。
孙长发早背着手站在院子里,指挥几个孙子一会儿分别给谁家送粽子去,务必要在巳时前送完。
何霄是巳时三刻到的,一个人坐着何家的马车,车一直驾到孙家门前,何霄才下了车。
一下车正遇见在门口挂艾叶的孙明诗,孙明诗见何霄到了,忙一叠声朝里面喊道:“客人来啦。”
今日的客人是谁,大家都心知肚明。故大家手上仍做着自己的事,只孙昌家和陈氏一起迎了出来。孙明琴今日被陈氏押着在屋里做针线,听到人到了也伸头往外看,实在是比起针线,旁的任何事都更有趣一些。
何霄虽然是一个人来的,但礼物上的心意是足够了。何霄一个人都提不下,得马夫也提了满手才算完。
这些礼物倒不是单给孙明琴或者大房的,孙家虽然分了家,但仍旧住在一处,所以何霄给每个人都准备了礼物,算是见面礼。这种都只第一回上门才有的,往后就不用每个人都单独准备了。
送孙长发的是一罐西湖龙井绿茶,大李氏的是一盒品相极佳的川贝母。孙昌家是一本他寻了许久的孤本,陈氏的是一匹湖水蓝的蜀锦。另外孙昌河和孙昌山都是送的一样的茶饼,赵氏和小李氏是各一匹尺头。小一辈的男孩子都是一方端砚,女孩子都是纱堆的花儿两朵。
孙明琴的自然又不同,何霄单独给了个匣子,孙明琴接过后也并未打开。她也不是不好奇匣子里装着什么,主要匣子加里面东西的重量实在是沉得很,她都已经不想再捧着了。这人再呆,也不可能送一匣子铁给自己吧?能想到的也就只能是一匣子书了。
在一旁的孙明棋反倒好奇得不行,一直偷偷拿眼撇孙明琴手上的匣子。她虽然定了孟柏,但是在何霄身上的那一点心思还没那么快消完,今日见着何霄带了这么些礼物难免心思微动。
虽说孟家的情况孙明棋心里清楚,以后泼天的富贵也是能有的。但现下孟家供养孟柏已用尽全力,平日里连家里最受宠的女孩儿都吃不饱饭,又如何与何家相提并论呢。
往日里孟柏嘴上说的好听,但从未送过孙明棋任何东西,如今看了孙明琴如何能不羡慕。
众人收到礼物自然都向何霄道谢,说他费心了,何霄却不居功,只道:“都是二婶费心操持的,我不过出了些力气。”
说完还向孙明琴的方向眨眨眼,那意思分明是告诉孙明琴她的那份不是。
孙明琴:谢谢,姑姑也干不出送小姑娘一匣子铁的事。
分完礼物,孙昌家带着何霄、孙明诗和孙明书三人去了书房,说要考校功课。
其他人也都各自有事走开了,正房里就剩下几个女人。何霄带过来的这些礼物,除开送给每个人的,余下都是些糕饼蜜饯。
大李氏便都让陈氏收到自己屋里去,陈氏却道:“我们一屋子才几个人,哪里吃得了这么多,白放坏了岂不可惜。”
大李氏心里熨帖,但嘴巴硬:“坏了也比给有些没良心的人吃了强。”
赵氏听了,轻哼一声:“谁稀罕似的。”便扶着腰走了。
小李氏也不知说什么,自己去灶房忙了。
陈氏早就看透大李氏的嘴硬心软,劝道:“家和才能万事兴,她也有她的难处。”
只是两边若是那么好劝,早都好了。何必每日你刺一句过来,我刺一句过去的。只能看分家后隔得远了,能不能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