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帝后临朝?二圣?
这……并无此先例啊。
陛下,这只怕……于理不合啊!”
短暂的怔愣过后,有那胆大的大臣,禁不住开口道。
不得不说,此人可谓是在场朝臣中,不少人的嘴替了。
不少人心中也是如此做想,只是没胆子、亦或者是尚未曾来得及开口罢了。
然而,闻言,高坐于龙椅之上的李元珩,却丝毫不以为意:
“无先例,那朕便创下此先例。”
说话间,李元珩便是摆了摆手:
“从今以后,我大胤便有了帝后临朝,并称二圣之先例。”
至于那什么于理不合的——
李元珩压根就不接这茬。
在他看来,他是皇帝。
他说的话,便是圣旨、便是理。
他金口玉言,就没有什么合不合的。
不合,也得合!
一番话落,李元珩又是居高临下的睨了殿内一众文武大臣一眼,一挑眉:
“怎的?尔等有异议?”
闻言,一众文武大臣心头竟皆一凛。
“臣不敢!”
“微臣等不敢!”
“陛下明鉴,臣等并无异议!”
……
众大臣纷纷恭声道。
就连之前,那较为大胆,敢跳出来,提出无先例、于理不合的大臣,此时,也不敢再吱声了。
只是垂着头、缩着脖子,隐匿在一众口称“不敢”“并无异议”的文武大臣之中,努力减少存在感。
毕竟,众大臣们谁也不傻,眼前这状态,他们怎么可能还瞧不明白。
陛下这分明是心意已决,哪里容得了旁人置喙?
陛下他就是来宣布此事的,可不是来跟他们讨论此事的可行性的。
若是换做昔年,兴许还有一些大臣胆敢跳出来出言反对。
然而,而今——
曾经盘踞于朝中,尾大不掉的世家门阀,早已被陛下一一铲除殆尽。
于朝廷之上,陛下早已是真真正正的乾坤独断。
朝堂上,大多都乃陛下亲自提拔的心腹,对于陛下的决议,自必不会反驳。
间或一些其余大臣们,也都并不是不识时务之人,哪里敢和陛下叫板?
敢对陛下的旨意,有异议?
刚刚那般,稍稍提一嘴,没有先例,就已经算是十分的勇敢了。
这会子,被陛下这么一说,可不就直接怂了,跑到犄角旮旯去猫着了么?
有异议?
满朝文武表示:
不敢!
他们可不敢啊!
甚至,有那机灵的大臣,更是直接出列,深深一揖,恭声道:
“恭迎二圣临朝!”
此言一出,其余一众大臣也都纷纷出列,整齐划一的向着高坐于龙椅与凤椅上的帝后二人下拜,恭声道:
“臣等恭迎二圣临朝!”
见状,李元珩满意一笑,转目望向坐在他身旁凤椅之上的宁雨菡,而此时,宁雨菡也同样转目朝着他这边厢望来。
四目相对之下,帝后二人彼此相视一笑。
这便又齐齐转目居高临下的望向匍匐于地的一众文武朝臣:
“众卿平身。
开始上朝吧。”
望着此时正在向着众大臣发号施令的李元珩,宁雨菡不由唇角微翘,掠过一抹浅笑,一双美眸神采奕奕,洋溢着熠熠光彩:
往日里,她许还只是他的附庸。
可,如今,李元珩待她是平等的。
她是与他携手,齐头并肩一起走下去的伴侣。
她很感谢李元珩给了她这个机会。
所以,她也会好好把握。
必不会辜负了李元珩对她的信任与期盼。
*
除开一上朝时的这个小插曲,今日的大朝会尚算顺利。
在下朝之后,李元珩还颁下旨意,改年号为同辉。
取帝后携手,共创辉煌之意。
而从即日起开始,便是同辉元年。
随后,帝后又推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百姓们对此,无不拍手称赞。
眼见得陛下于朝政上越发殚精竭虑。
加之有皇后娘娘从旁辅佐帮扶,一切都向着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方向在发展,对于帝后临朝,同治朝纲这件事,众大臣也越发没有了异议。
全都在心里,心悦诚服的默认了二圣临朝的事实。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陛下一人临朝也好,还是二圣临朝、帝后共治朝纲也罢,只要是能够令得朝政清明,国力蒸蒸日上、欣欣向荣,那便是好事一桩。
既然是好事,他们又为何要反对?
自然是要举双手双脚支持的啊。
必须支持!
而自帝后一同临朝之后,李元珩和宁雨菡二人,每日里处理起政务来,也是越发的勤勉。
往日里都是睡到差不多辰时才起身的宁雨菡,每日里都与李元珩一起,天不亮就起身,然后洗漱更衣,一起去上朝。
就连宁雨菡都忍不住自嘲一句:
现如今,她可是天天起得比鸡都早。
而闻得这话的李元珩则是一笑:
“没事,不是还有我陪你么?
阿珩和雨菡一起起得比鸡早。
咱们作伴。
哈哈。”
闻言,宁雨菡表面上那是无语的直接翻了个白眼,内心里头,却是甜丝丝的。
虽然每天肉眼可见的变得忙碌起来,然而,宁雨菡的内心,却是很甜蜜、也很满足。
可能这就是俗话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吧。
虽政务繁忙,但,还有李元珩为伴,宁雨菡就不觉疲累。
甚至,她还很喜欢这种,和李元珩携手并进,夫妻同心,共同进退的感觉。
不仅是宁雨菡,李元珩其实也很满意和喜欢目前的状态。
有宁雨菡陪着自己一起上朝、下朝,处理政务,帝后二人有商有量、同进同出,李元珩每日里也是欢喜得很。
只觉得有那使不完的干劲。
越发的全身心的扑在了繁忙而又琐碎的朝政之中。
不仅甘之如饴,并且,还乐在其中。
只要有雨菡为伴,他真的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
每一天,都是活力满满、干劲十足的一天。
不过,李元珩和宁雨菡也都并不是光知道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
帝后二人也不会一味的只知道,把自个儿关在乾元殿、亦或者是勤政殿内处理政务。
他们还会间或出宫去体察民情。
当然,每次出宫,帝后二人也不会大张旗鼓,劳师动众。
而是选择了微服出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