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水县
明代的江西是当之无愧的状元省,土地肥膏,经济富裕,文风盛行。
明朝江西光进士人数数千人,状元人数也极多,省内是当之无愧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更有“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美誉。
从大明开朝至今数得上号的内阁首辅和尚书人数就不少,解缙,江西吉水人,杨士奇:江西泰和人,陈循:江西泰和人都是江西籍人士。
吉安当地更是极其重视文风建设,加上江西本是鱼米之乡,经济富裕,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小康之家,有余钱购置书籍笔墨,私塾教育之风更是盛行。
县里人人都已读书出人头地为目标,教育之风格外的浓厚。
而吉安县县里的县令及一众主官对吉安县的文风自然重视的紧,毕竟县中随便拉出来一个人家祖上都极有可能出过什么显赫人物,更有可能现在就有大官在京城及各个地方任职。
但这也导致了吉安县的工作并不好开展,毕竟一出去不是这个布政使三姑就是那个京城官员的二舅,谁都得罪不起,赋税更是难收。
毕竟明朝有规定,有功名在身的可以免税,以吉安县的文风,一板砖砸下去都有俩秀才,举人数量也不少,田地基本都在这些文人身后挂靠,根本收不上税。
如今吉安县县令王植只想着赶紧混混日子,只期盼着能赶快从这里调离,哪怕去个边疆的小县也比在这强不是。
去边疆的小县还能过过当县令的瘾,在这吉水县像他这种无权无势凭自身考上的县令根本寸步难行。
遇到事屁都不敢放一个,只能任由人家县里的大户操持,他就是个样子货。
哪怕这些大族犯了事,他王植也没有处置权,只能等上面发话,上面什么意思他就怎么做。
收还不上来税每年都要挨府衙大人的骂,上面挨骂,下面还要小心应付,王植成了妥妥的受气包了。
这日子一天也过不过下去了!
王植索性开始摆烂,反正都成县令了,再贬能贬成什么呢?他也在朝中没关系,想往上爬几率格外的渺茫,不如喝喝茶听听曲看看报呢。
于是王植每日做的最多的就是在县衙摆烂,早上早早的到县衙沏上一壶茶,就开始了摆烂人生。
一大早,王植准时出现在了吉水县县衙门口
“县尊大人今日来的这么早啊!”
门口正在擦拭县衙大门的仆役和王植大人打着招呼。
王植见状也是笑着点了点头,没有丝毫不满。
他这些日子摆烂,倒是混了个好名声,人家都说他王植平易近人,没有架子。
所以就连县衙内的衙役胆子也大了起来,和王植开起了玩笑。
实际上只有王植自己知道自己的处境,他不想平易近人也不行啊,谁知道他二舅是干什么的?
王植摇了摇苦闷的脑袋,迈步走进了县衙。
不多时,一名衙役就从县衙外快步而来,手中拿着一份报纸,放在了王植的案上。
这是王植每日早上必做的一件事,喝茶看报!
王植坐在县令主座上,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喉之后才拿起一旁的报纸瞧了起来。
报纸通体由粗麻纸制成,触感很是粗糙,也很是容易损毁,但胜在价格低廉,适合做发报用纸。
不然每日一报,发出来的报纸所需的纸张便是个天文数字。
虽然纸张质量粗糙,但好在不影响阅读,能完整传达信息就行了,王植打开报纸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王植手中的报纸展开长约三尺,宽不过一尺有余,阅读起来倒很是得心应手。
这种邸报在大明流传日久,邸报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信息、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等披露。
能阅读邸报的也多为官僚阶级以及地主举人这些识字的群体,他们通过邸报来关注朝廷的动向。
只不过从正统十四年末开始朱祁镇就开始在全国有意的扶持私塾官学的教育。
朱祁镇的想法很简单,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先提高全体百姓的识字率才是王道。
大开民智,这才是大明兴旺之本。
邸报受朝廷约束比较大,不能随意刊登事件,只能由政通司汇总后再交由提塘官进行传抄。
虽然这样得到的信息没有后世那样宽泛,但是这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本质上类似于一种政府公文。
这也成了王植每日的消遣,这样咸鱼的人生倒也不是不行。
邸报最上方是一块留白,这是朱祁镇下令专为军事信息所留出的空间,若有重大军情在此披露。
但大明近年来连战连捷,显然没有什么值得披露的,原本空缺处便成了对军政的一些讨论披露。
比如朝廷决定大力开发西南,征集民间人力前往等等新闻。
朝廷发布这些信息一是为了向民众披露,最重要的还是吸引民间资本配合朝廷开发,这样朝廷也能省些人力物力。
下面则是朱祁镇的一些圣谕以及朝廷的一些政令。
比如朱祁镇经常挂在嘴边的“农为百业之基,重农为兴国之基。”
“财政若不用来巩固国防,就会用来向敌国赔款。”
“谁对腐败者同情,就是对老百姓绝情。”
朱祁镇这些思想经过礼部以及政通司的润色便变成了这些名言。
更有好事者把每日朱祁镇的圣谕剪裁整理下来,号大明皇帝圣谕集在全国范围内售卖。
销量倒是奇高,朱祁镇的圣谕在百姓看来简直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而且显而易见的是这些邸报的内容极大的提高了朱祁镇的民望,朱祁镇在民间口碑极高,许多乡野村夫闲来无事就请识字的人讲述朱祁镇的圣谕。
王植静静的看着,但随后映入眼帘的内容让王植的瞳孔猛然一震。
因为下一栏有关科举的空缺处赫然写着一行小字:科举内容改革细则条例!
科举改革?
这行小小的字迹能带来多大的震动王植本人再清楚不过!
王植随即猛然站了起来,拿着邸报的手不禁开始颤抖起来。
作为大明文风最盛县里的县令,王植最是知道这则新闻将会引起怎样的地震!
科举之法,自古有之,到如今大明已成定法,万世难改,今日居然做出了改革?
这不用想一定会引起大明国内文人阶级的不满,这就像人家寒窗苦读数十年,朝廷突然改了考核方式,让原本的文生数年苦读成了空谈,这不纯纯耍人玩吗?
王植都不敢想自己所辖的吉水县文风如此盛行,将会闹出怎么样的幺蛾子。
要是轻点那就是民声沸腾,这些文人来府衙门前闹闹事,要是严重点那这些一根筋的文人指定要集体去孔府哭哭坟,再去京城讨要说法。
朝廷怎会突然发出如此改革之令?
王植叹了口气,随即继续往下看,他只希望现在这好日子能再多过几天。
“大明科举内容改革细则条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此乃万世真理也。”
“朕决议使我大明行正法,筑远迈汉唐之基业。”
“然览我朝科举之法,朕常觉其颇有缺失,阅览古今,朕终知其不足之处。”
“有唐一朝,科举之法颇为繁复,绝不止于四书五经之流,终成大唐盛世。”
“我大明若欲筑远迈汉唐之基业,则需效汉唐之科举。”
“故自正统十五年始,所有科举内容中增设数算,骑射两科,武举增兵法推演,以此为取士之准则。”
“另若有真知灼见治国之策者,可以上疏邸报,昭告天下,朝廷可破格收录。”
下面是一些招录细则,比如工匠有发明新型器械,民间有改进朝政的措施,或者船舶军械之类的改进都在其列。
王植轻声读完,心中这才稍稍平复。
好在四书五经还在,只是增设科目,这样引起的反响而不会太过猛烈。
而且这些数算,法令,政论,甚至骑射之类的都是以往朝代实行过的,并不算出格。
只是这样一来还是会打破这些世家大族原本在科举上的垄断作用,尤其是最后对民间奇人异士特别的招录措施,会极大的冲击原有的科举之策。
怕是以后原本被称为奇淫技巧内容会变成香饽饽,工匠地位也开始水涨船高。
毕竟只要能发明出有益大明的器械,瞬间便可以省却数十年苦功,不用再寒窗苦读,直接一步登天。
王植心中开始默默思索起了今后的变动,上面政令下来,下面发生的改变肯定是巨大的。
邸报再后面就是一些新上任官员的履历,还有最后一块较大的留白,上面赫然写着谏言栏!
下面有一行小字:“凡我大明国民若有政见,不公皆可上报,此报将亲呈陛下预览。”
这块区域已经空白许久,没有人胆敢在此空白区域上疏自己的政见。
因为这一旦上禀,此报将通过全国的政通司将这道消息传报全国,之后再呈陛下御览。
并且用不了多少日子,陛下将御笔亲批这道政见。
一旦这道政见触怒龙颜或者是子虚乌有之事都将惹的天下人耻笑,甚至会被陛下问罪。
但王植有预感,估计用不了多久这空白之处将成为人人争相争抢的对象,能和当今圣上对话的机会可不多!
而且一旦确认谏言有用,那所得的封赏是格外丰厚的。
观看完最新的官方消息,王植早已心神震动,对右侧邸报上民间的一些内容早已无心阅览。
“吉水县文风盛行,朝中大员不少出自吉水,要是乱起来这可如何是好!”
王植头疼的拍了拍脑袋,然而仿佛是响应王植的忧虑,县衙外突然开始躁动起来。
……
刘老汉年逾六十,是吉水县十里八乡有名的木匠,膝下只有一子。
老来得子的刘老汉对小儿子心疼的紧,生在吉水县这一个文风盛行的地方,刘老汉自然也希望儿子能争点气,像别人家孩子一样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为老刘家光耀门楣。
刘老汉还别出心裁的给儿子取名刘举,就是希望儿子能中举高中。
但刘老汉没想到自己老来得子给予厚望的儿子却对四书五经丝毫提不起兴趣,每每读不过半个小时就头晕眼花的呼呼大睡。
这给刘老汉气的不轻,抄起扁担就是一顿狠抽,但无论怎么打刘举就是学不进去,这让刘老汉很是苦恼,心中更是怀疑老刘家难道真没当官的命?
也不应该啊,听说那汉朝都是他们刘家坐的天下,怎么到他这一辈想入仕都这么难?
苦闷的刘老汉在院中一刀一刀的刻着手中的木料,发泄心中的情绪。
“老爹,我回来了!我要的麻绳篮子编好了吗?”
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子推开刘老汉的院门跑了进来,边跑边喊道。
这小子身上没有一点读书人该有的风度,反而感觉像是乡井泼皮,出门前干净的身上的衣服不知道在哪弄满了黄土,裤子更是被摔破了几个口子,看起来狼狈不堪。
刘老汉看着眼前不学无术的儿子气的不禁破口大骂:
“幺儿,你又没去学堂?你再这样吊儿郎当的,何时才能为我老刘家光耀门楣啊!”
刘老汉气急,自己这个儿子每天就做两件事,要么自己鼓捣一些小玩意,要么就是在他这个老子干活的时候指指点点,嫌这也没弄好,那也没弄好。
虽然在刘举的指导有时候比他这个老木匠的眼光还要毒辣,但是这不是刘老汉想要的啊!
刘老汉并不想让刘举子承父业,他这么费心费力的干活,就是想让儿子以后可以不用出苦力。
要是以前也就罢了,现在朝廷新出台了政策,木匠儿子也可以考取功名,这让刘老汉的心从未如此火热。
听到老爹的训斥,刘举满脸的不在意,嘴上更是嘟囔开口:
“那先生教书一点劲都没有,满嘴的之乎者也,烦都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