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军情,紧急军情!”
阵阵马蹄声踏碎京城新路的积雪,一名驿卒纵马而来,未到皇城门口就高呼出声。
“六百里紧急加急军报,速放吊桥!”
皇城上镇守的锦衣卫副指挥使张勉听到驿卒的话瞬间一惊,不敢耽搁,连忙差人放下吊桥。
这到底是怎么了?几个月前才有过一次六百里加急,那次可是西南倒悬之危,怎的如今逼近年关又来一出?
如今帝国应该是四海升平,国泰平安才是,怎么战乱反而如此多?
待吊桥放下之后,锦衣卫副指挥使张勉策马而出,身后带着数十锦衣卫。
待到近前,张勉看着驿卒身上满身风霜,眉毛都上都是冰块,心中一沉,看样子是六百里加急无疑!
随即招了招手,几名从属立刻上前牵住缰绳,合力把冻僵的驿卒扶下马来,拿出腰牌查验无误后这才松了口气。
几人从驿卒怀中拿出信件递双手按压,确定封泥没有动过后交给张勉。
张勉接过信件点了点头,开口吩咐道:
“辛苦了,让人熬碗姜汤过来,带他下去休息吧。”
随后张勉等吊桥重新升起,查验无误后,才快步往宫内而去。
而此刻,朱祁镇几人尚在乾清宫内叙君臣情谊,几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西南战事。
这算是目前帝国正在发生的一场大的战事。
他们虽然远在京师感受不到一丝战火的气息,但帝国的西南却战事焦灼。
“真是没想到,这后黎和沧澜两国居然有这么大的胆子,公然派兵与我朝对抗!”
曹鼐沉声开口,语气中满是不可置信,不只是他,后黎朝出兵的消息传回京城,朝中大臣都以为这是黔国公沐斌为战败找的借口。
毕竟麓川之战就在眼前,这两个小国再不开眼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触大明的霉头。
麓川之战明军就算表现再不堪,也把麓川王国彻底抹除了,就后黎朝和沧澜王国这俩货怎么敢的啊?
直到李邦国前几日传回来消息,众人才确定了后黎朝亲自出兵的消息。
“臣觉得此事确实蹊跷,先帝撤交趾,为安南复国,有大功德于安南,安南不感恩戴德也就罢了,怎敢再兴刀兵?”
“陛下雄才大略,待我王师一至,定让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国灰飞烟灭!”
户部尚书张益冷哼一声,附和出声。
蕞尔小国,不知恩义,畏威而不怀德的理念,经过朱祁镇的宣传已经是朝中共识。
但西南战起确实让大臣们都没有想到,这玩意软硬不吃啊,甜枣吃了,大棒挨了,还是要反叛。
那他们只剩亡国灭种一条路子能走了。
于谦没有参和两人的讨论,饶有兴致的夹起米饭吃了起来,别说,这辽东大米味真不一样!
他对西南战事毫不担心,朱祁镇自打亲征以来巨大的变化他有亲身感受。
撤藩王,出兵朝鲜,每每都是未卜先知,一桩桩一件件足以说明朱祁镇绝对是智主!
而这次,西南异动的消息传到京师的第一时间,朱祁镇就令李邦国率五万京营南下!
这足以说明朱祁镇一开始就对战局认识的非常清楚,没有报善了的心思,跟着这样的皇帝省心多了。
只要干好手头的事儿就行了,别的于谦现在是懒得想。
听到大臣们信心十足的发言,朱祁镇反而开心不起来,端起黄酒喝了一口。
幕后黑手还没有揪出来,不过这个朱祁镇没有很担心,大明实力强劲,以不变应万变就可。
让朱祁镇感到心中滴血的是,李邦国这憨货的战报!
虽然给军士重赏朱祁镇是赞同的,但他李邦国真的是好大方啊!用他的钱装大款!
奶奶的,还没摸到后黎朝主力呢,现在光赏银加抚恤就达到了恐怖的一百万两!
一个李邦国,一个江渊,朱祁镇是真心累,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
大明国库虽然还撑得住,但是每花一分朱祁镇都心疼!
就在这时,殿门外突然响起了清晰的脚步声,三人随即停下交谈。
乾清宫平日清净,帝王寝宫,非有诏不得入内,怎会有人?
没过几分钟,一个小太监便快步而来,把手中拿着的军报递给站在门口的金英。
本来困意上头的金英,看到这熟悉的六百里加急军报眼睛睁得圆圆的,瞬间清醒。
金英差点以为自己眼花了,他入宫以来见到的六百里加急军报都寥寥无几。
这好家伙,两月时间一次是吧?
“陛下,是六百里加急军报!”
金英连忙开口,小跑着把军报送到朱祁镇手上。
听到金英开口,殿内众人都是一惊,眼神看向了金英手中的军报,封面批文好似是朝鲜字样。
朝鲜不是刚定吗?何来军情?
朱祁镇也是心中疑惑,接过军报快速拆开浏览起来。
“臣新军第三师师长沈安,伏问陛下圣躬安。”
“臣奉圣谕,镇守朝鲜王城,协同兀良卫清剿瓦剌残部。三月起,便已无瓦剌踪迹。为防瓦剌反扑,臣率五千新军屯军朝鲜王城。”
“然入冬以来,朝鲜海疆多有异动,正统十五年十一月起,我军密探发觉大批倭国部队自釜山登陆。倭国军队中有瓦剌活动踪迹,瓦剌也先似与倭国有勾结之疑。”
“直至今日,倭国已有数万军队登陆朝鲜,似有进军朝鲜王城汉城意图,请陛下圣裁!”
“新军第三师师长沈安,正统十五年十一月初十于汉城。”
也先和倭国居然勾结起来了!
这也先属小强的吗?还打不死怎么着?
居然还能东山再起,勾上了倭国这条贼船。
朱祁镇看着手中的军报有些不可置信,没想到在朝鲜无意间的一步闲棋反而还起了大忙。
本来驻军朝鲜王城有监视兀良卫之意,但兀良卫撤军后这批新军朱祁镇也没有召回,反而顺理成章的留在了朝鲜改为监视朝鲜王室。
毕竟面对再乖巧的狗,手里也要拿根棒子才安心。
朝鲜上书抗议过几次,朱祁镇随口以防备瓦剌搪塞过去了。
没想到今日还真一语成谶,不到一年功夫瓦剌就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