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杨家故乡在很远的地方 > 第80章 《杨家大儿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话说浙江庆元县的农民,他们有传统的做香菇的习俗,有着丰富地生产出香菇的原始方法,经验技术精湛,闻名全国。他们每年都有一批批结伙同行出门来到森林资源丰富的外省乡村做香菇。

福建闽北人称他们为“浙江兜”,或者“香菇兜”。这是乡村百姓对他们一种技术的尊称。

原始方法做香菇,虽然简单,但花工大,费时费力,生产周期长。从砍树到出菇,清场,得延续三年时间。浙江人头年初春,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就把树砍倒,用专用的斧头在树上“砍花”,整根树按一定的间距“砍花”。宽度,深度有一定的标准。根据树木的种类,生产地是自然条件,灵活掌握,全凭做香菇人的经验行事。

在树上“砍花”是做香菇最关键的技术,“砍花”砍得好,出菇快,出菇多,产量高。否则就要亏本,因为每片山都是要交山本费的,山本费按点根树木计算。

“砍花”结束后,用树枝,树叶,茅草等将整根香菇树遮盖住,此法称“遮衣”。“遮衣”完成后,头年做香菇工作就完成了。

师傅们平时生活非常艰苦,头上戴一顶斗笠,脚穿草鞋,腰间扎一把柴刀,穿前面带兜的围裙,肩上挎着一个竹编的篓,外表衣着,装束寒酸。

他们无论刮风下雨,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总是满山爬上爬下,转来转去在山上管理摘采香菇,鲜菇采下要用木炭烤干,木炭是自己砍树木后,建炭窑洞烧成的,香菇烤干容易存放,容易收藏出售。

杨景这个山场,用潘有根的一句话来说:“朽木可以雕也。”就是说烂掉的木头,如今也可以经过精打细磨,成为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根雕。福建人喜欢喝茶,更需求根雕茶几。

和浙江大叔合资,从表面上计算,杨景每一个人只有分四成来,那么他们九个人,四九三十六,就等于三十六成,按他们每个人只有六成计算,是他们的六倍。

如果按每个人100斤干菇出产来算。杨景一个人得四九三十六,是360斤。一年不动手脚做事,当然这里面也包含自己的山本费。仅360斤干香菇,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了。

不到半个月,人烟稀少,无人问津的大山里,现在却成了一个小村子。过了两个月,又有十来个做木耳的和采松油的师傅们慕名而来,也是在此搭厂,也是用杨景的山场树木做木耳,采松油。这两门手艺的师傅们,也是愿意四六开。五月节过后,又有泥水工,木匠工,做篾匠的师傅们来投靠杨景。

原来浙江庆元县的农民,多数是各行各业的手艺人,有的是家族手艺技术代代相传,有的是通过亲戚朋友跟来学徒,然后两三年后自己也成为了师傅,这一类人遍布全国各地。

李可娥叫儿子雇几个人,另外搭建几间草棚,作为临时的客房。出门在外的人,也不会让杨景这个小东家吃亏,他们吃饭钱住宿钱,都有按适当的比例付给杨景。

一时间,草堂里两三桌人吃饭,杨景的家庭,可以说是四方来财,生意兴隆。

杨景在这深山老林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庄主。很多师傅很客气地叫杨景,称他为“杨公子”、“杨少爷”。

各行各业的师傅们云集在此处的几间草堂,托杨景四处奔走,帮他们找活干,帮他们解决工作上的问题,不久杨景就成了当时十里八乡的包工头了。

有人说,之前人生有多么不顺,将来就有多么的好。这句话或多或少,在杨景身上体现出来了。母亲李可娥想不到儿子落难时,身上铜板被人抢劫,反而冒出了这样一件好事情。

懵懵懂懂的少年一个敢说,久经江湖的大叔一个敢来。

杨景一年前在香菇厂过夜的时候,认为香菇是像桃树一样的开花结果。这还要多谢母亲李可娥把关,想到了去年火烧山的树林。

为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吃上便宜的饭菜,她三餐下厨操办,小儿子杨浩会帮忙砍柴,挑水;小女儿杨柳洗碗洗菜,帮忙烧火;杨景现在负责跑业务,按照小妹杨柳的话说:“我哥哥是干大事的人了!一天到晚很难看到他!”

是的,杨景现在穿的衣服也像样了,也有那种老板的派头了。母亲李可娥帮他缝制了一个袋子背着,里面装着算盘和记账本子,毛笔等。

现在以谟武为中心,附近的自然村小寨子,有什么事都会到主街上来找杨景。这样一来变成当地人没有事情做的,也想找杨景介绍打一点短工补贴家庭。杨景会拿出本子一一登记,根据每个人所需,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