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楚健虽然知道是真迹,但说太满不好。

于是,他想了想,说道:“即便不是真迹,我看也是唐宋的摹本,收藏价值很高。”

沈世杰和马汉飞明白这句话的含金量,看那卷《黄庭经》的眼光都炙热了许多。

哪怕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唐宋摹本也很稀少、珍贵呀!

要知道,唐宋书画保存至今的,少之又少。即使不是名家名作,只要是唐宋传下来的,都会变得异常珍贵。

“那这纸张……”马汉飞还有疑惑。

都不用楚健给他解释,沈世杰便说道:“纸张是经过修复的,没问题呀!”

马汉飞反应过来,顿时有些尴尬。

作为专业人士,居然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确实有点脸红。

纸张可以做旧,也可以通过修复翻新。

刚才,他就是觉得这纸张不够老,所以觉得有问题。

“况且,这纸张好像也属于黄麻纸吧?正是东晋、隋唐的流行用纸。”沈世杰说道。

硬黄纸是用麻制成的,麻是我国古代最早、最普遍的造纸原料。

晋代的茧纸、苔纸、侧理纸等都属于麻纸。茧纸纸质较厚,像蚕茧外壳;侧理纸因纹理纵横斜侧得名。此外还有楮皮纸、藤纸等,都坚韧厚挺、不易折损之。

现在看到的唐人摹本及写经作品,多用硬黄纸。唐代名贵的“硬黄”纸,施蜡后“莹澈透明”,“以蒙物,无不纤毫毕见者,大都施之魏晋钟、索、右军诸迹。”

“那时候流行这种纸张?有点硬,也有点厚。”

李源心里想说,这种纸有点像硬纸壳,一看就知道纸质差。

东晋可以理解,造纸的技术估计也还不是很成熟。但隋唐那么强大,他觉得用纸应该会比较好的吧?尤其是唐朝。

楚健解释道:“这跟唐朝以前的书写习惯有关。”

这样的解释,让沈世杰和马汉飞都愣了愣。

楚健接着说:“我们现在通常是将纸摊在桌子上书写,但唐朝以前,大家还有拿在手上书写的习惯。那是以前竹简书写的习惯。”

高桌是在宋朝逐渐普及开来的,在此之前人们写字多一手拿纸,一手拿笔进行书写,承递着笔简时代的书写习惯而来。

那么,就需要纸张硬一点,稍微厚一点,才能拿在手上书写。

李源惊讶:“纸张也拿着写?”

“没错!这有古时的绘画作品《校书图》《女史箴图》等为证。”楚健点头。

这类纸张,既便于辗转传递,又有利于书写,遂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书法用纸。

不过硬黄纸虽然质地坚韧,但是受造纸工艺所限,它的尺幅一般不大。所以晋人的书法大多是尺牍小字。大一点的也不过一尺来高,两尺多长,字有指甲盖大小。

现存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高七寸一分,《中秋帖》高八寸四分,《兰亭序》的各种版本高都在七寸半。

李源举手:“我还有个问题。”

“你说。”

李源说道:“为什么古代喜欢用‘卷’来称呼,这好像也不是卷呀!”

还不如说是册。

“这我知道,最初的纸张成卷状,故‘卷’后来成为着作的计量单位,小张的‘笺纸’到宋时方装订成‘册’成为书籍。”沈世杰说道。

到元代,才有大型纸张问世。

“那古代想要画一幅比较大的画,怎么办?”黄强也提出自己的问题。

“用丝帛呀!即便是唐宋时期,依旧有不少书画家用丝帛。”楚健见沈世杰和马汉飞不说话,便解答道。

丝帛用于书写的时间很早,《墨子·天志中篇》中记载:“书之竹帛,镂之金石。”

西晋成公绥说写字时“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其中提到的“握素纨”表明晋代丝帛仍是当时的书写载体。

那时候,民间穷人多用竹简,廉价纸张出现后改用纸书写。

丝帛质地较软,但用于书写时要施以胶浆,否则书写时会洇。

古时候,丝帛多贵呀!老百姓自己穿都舍不得,只穿麻布之类,谁会拿丝帛来写字?那不是暴殄天物吗?

别说普通的老百姓了,哪怕是有钱人练字,也舍不得用丝帛呀!

正所谓:贵缣帛,贱纸张!

就连唐人怀素都在芭蕉上练字,宋人欧阳修在沙地上练字等等。

因此,也就是纸张发明之后,书法家、画家才大量涌现出来。

大家很少听说过晋朝以前的书法家跟画家吧?

由此可见,书法的普及繁荣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便宜的纸张大量产出。

“这还是熟纸,可见写这卷《黄庭经》的人应该不穷。”沈世杰也跟着分析。

“熟纸和生纸是怎么分的?我一直没搞懂。”黄强问道。

马汉飞:“熟纸就是进一步加工处理过的纸张,就像我们现在的抛光等。”

以前有钱人用的纸张也是经过深加工的。

未经过处理的帛、纸,叫“生绡”、“生纸”,生纸经过“砑光、拖浆、填粉、加蜡、施胶”处理,才变成“虚柔滑净”的“熟纸”。

没处理过的纸张,就是粗糙,没有光泽。

……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鉴定,大家可以确定,眼前的这卷《黄庭经》是唐朝,或者唐朝以前的产物。

那么,就如楚健所说,即便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也一定是隋唐时期的摹本。

“还有呀!你们注意到这个印鉴没有?”

李源有些尴尬地问道:“写的是什么?”

很多印的字,他根本看不懂。

马汉飞:“秋壑珍玩,好像是……”

他微微皱眉,一时间没有想起是谁的印鉴。这是一个重要的鉴定依据,属于收藏印鉴。只要搞清楚这个印鉴是谁的,就能确定作品肯定是那个人之前就有了。

“有点耳熟,但忘了。”沈世杰也摇头道。

实际上,刚才他就想问。

不记得不要紧,沈世杰拿出手机,查起来。

现在科技就是发达,查资料是不费吹灰之力。

这时候,楚健说道:“晚宋贾似道的印鉴。”

由此可见,这卷《黄庭经》最起码也是宋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