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战略枢纽
“苏秦这个人做错了事,固然要惩戒,但他也是为了公事,为了抗清大业,必须得保下来,不能任由那些乡绅拿捏。就是得好好警告他一番,让他今后收敛一些,别总是动不动就拔刀子,就算要拔,也别总是那么急。
否则,今后其它的知县要是都学了他,事情反而会一塌糊涂。现在虽然是非常时期,但规矩还是得有,他那一套是有用,可也不能没了分寸,碰了底线。不然,今后谁都可以打着这个名堂,胡作非为了。”
郑成功看着站在面前请示的张煌言还是眉头紧皱,没有一丝放松,紧接着又说道:“那些乡绅闹到本藩这里来其实也是好的,否则就是逼着你来当这个恶人了,到时候你再处理其他的事情,遇到的阻力便会更大。
这个事情你不必放在心上,本藩在回漳州之前,会亲自发出文书处理,了结这件事情,顺便也可以帮伱撇干净关系。”
“是,藩主。”张煌言拱手抱拳,顿了顿又道:“下官今后一定注意分寸,把事情妥善处理好。”
且说,张煌言象征性地批评了苏秦一顿之后,继续把对方留在了慈溪知县的位置上。按理说,浙东巡抚的态度都那么明显了,事情应该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可谁能想到,那些被苏秦低价强征了房屋和土地修筑兵营和仓库的乡绅们,直接动用关系,越级告状告到了国姓爷这里。
而事已至此,郑成功就是想要躲,也躲不开了。当然,他堂堂国姓爷,延平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还要往上再加封的征虏大将军,自然不会躲着几个乡绅。
当初为了迅速确立明郑对浙东的统治,“浙东行辕”大量任用了当地的乡绅和明廷旧官僚,这使得地方乡绅再次拥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权力网,不再和当初在闽南一样,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而这便是明郑示好江南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郑成功需要通过小范围内的实验,来确定最终问鼎江南时,自己应该采取的政策。
他不需要明郑成为几十年前的大明,更不希望地方的乡绅再一次完全控制基层,吞噬税基,但又必须在统治效率和统治成本之间,做出平衡和选择。
但无论如何,张煌言这个浙东巡抚,郑成功是必须要罩着的,事情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只有他出面才能让对方有借口可以糊弄过去,继续维持原本的形象。
而张煌言此时也因为事情处理不力,闹到了国姓爷这里,心生愧疚。这种事情对于他这个地方大员来说,乃是大忌。
“本藩打算对苏秦革职处理,以儆效尤,玄着你觉得如何?”郑成功看着他,又问道。
张煌言听了,一时不能确定,随即又道:“当前浙东二府,得力的官员还是紧缺,若是直接将苏秦革职,恐怕很难找到合适的人,继续推进原本的计划。”
“革职是革职,但没有新的知县之前,苏秦便继续代行知县之责就是了,这年头,到处都是乱糟糟的,知县什么时候来,谁说得准呢?”冯澄世忽然出言,微微笑道:
“再说了,慈溪的事情恐怕也算不上紧急,其他更紧急的地方,选派官员上,自然是优先一些的。人人皆有难处,那几个乡绅再难,事情再大,能有藩主的事情大吗?”
“下官明白。”张煌言听完冯澄世的话,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这是什么意思,他自然听懂了,大不了让苏秦这个革职的知县,代行知县半年,再调到其他棘手的地方。
冯澄世嘿嘿一笑,偷偷用余光瞥了一眼郑成功,然后又接着道:
“张大人,我看那苏知县也是个可靠的人,本事也不小,浙东二府那么多个县,就他办事的速度最快。再说了,他征地征房屋又不是没给钱,只不过是没达到那些乡绅的要求而已,这样的人,今后还是大有前途的。”
郑成功和冯澄世两人一唱一和,把该说的话都已经说完了,张煌言自然也知道了自己该如何处理此事。苏秦不仅不能就此冷落,将来恐怕还得用到江南去。
毕竟,强征土地和房屋建兵营和仓库,本来就是没得商量的事情,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只不过,有的人误判了局势,以为曾经要风的风,要雨得雨的大明又回来了,自己又可以为所欲为了。
“下官一定谨记冯大人的教诲,苏秦这株好苗子,绝对不让他长歪了,更不会让他遭了冷落。”张煌言当即又拱手抱拳道。
其实,这个法子他应该一早就用了。如此一来,至少可以拖到国姓爷离开宁波府城,回漳州之后。只是最后还是觉得那几个乡绅闹不起来,放松了警惕。比起自己当这个恶人,张煌言更不希望事情闹到国姓爷那里去。
“咱们的安抚之策,效果还是相当显着的,大部分地方乡绅富商,甚至是隐退的官员,大儒,都愿意出来为咱们效力,最不济也愿意和咱们合作。至于另外的这一小撮人,不必太过客气。”郑成功顿了顿,又看向了张煌言,幽幽道:
“四年前,在粤东的时候,本藩也是和玄着你说,威要在恩前,否则无法镇住那些地头蛇。如今局势不同了,咱们把恩放在了威前,但这两者其实是同样重要的。”
张煌言听罢,随即想起了“第一次广州大战”大战结束之后,郑成功对他说的话,一切仿佛还历历在目,心中一时颇为感怀。
“藩主,下官明白了!”
.
而给张煌言吃下了定心丸之后,郑成功很快便带着随行的一众文武官员启程,准备回漳州府城,处理福建和粤东的事务。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去视察一番已经建设了小半年的舟山群岛,这个至关重要的海上堡垒群,在明郑的建设下,又重新恢复了活力。
舟山岛定海港的水城内外,到处都是活动的民夫和士兵,海面上樯桅如林,一批双桅和三桅的大船正在进出,入港的船只吐出了大批货物。而岛上的东南方向,一处海边平野上,还有无数士兵正在演习“抢滩登陆”。
从明郑收复舟山开始,民政署,工商署,以及军务司,后勤司的官员们便开始了联合行动,从福建和宁波,台州等地转运来了五六万百姓,将舟山打造成了明郑将来收复江南的后勤基地。
舟山岛南岸中部的定海港,水深腹大,口多避风,而且少淤不冻,是条件极佳的优良港口,更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沟通浙东与长江入海口沿岸的水陆交通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南北海运和远东航线的要冲。
不过,因为时间紧张,岛上的仓库和港口是同时建设的,又因为当地台风较多,储存着战略物资的仓库基本上都选择了建在避风的山谷或者洞穴之中,甚至是人为挖地造洞。
在原本历史上,明郑和张名振也曾经多次收复舟山,但因为当时清廷在浙江的实力颇为雄厚,而郑成功和张名振都没有实力抽调大批民夫上岛建设,使得这么重要的一个战略要冲,屡屡丢失,最终重建起来的城池,甚至都是清廷为了防止郑军袭扰,才不得不征调民夫建设。
但现在局势已经完全不同,明郑不仅收复了舟山,还收复了宁波,台州二府,并且还有福建和粤东作为大后方,人力物力充足。郑成功打算花一年的时间,完成港口和仓库的建设,并在最后三个月,将大战所需的绝大部分物资运到岛上。
舟山岛孤悬海外,可以有效防止清军的侦察,明郑别说是在这里练兵和储备战略物资了,就是在岛上建了一座皇宫,清廷恐怕都无法侦察到。这对于郑成功隐藏自己的进攻计划十分重要。
而且,从福建分批转运物资到舟山存放,大战开始的时候,再从舟山调运到江南,对于收复江南的行动来说,将会更加有利,也将大大减低军事行动的各种不确定性。
又一批福船进入定海港口,里面运载着大量的生活物品,舟山岛上耕地面积稀少,五六万百姓和数千大军的物资供给基本上都靠浙东输送。
郑成功和冯澄世等人陆续登岸,一直在岛上驻扎办公,主理着“郑氏海贸”大小事务的郑鸿逵,以及军务司和后勤司的两个副司长,都亲自来迎接。
码头周围并没有建设很多仓库,货物往往在大型福船上卸下来之后,就由平底的小型船只,通过定海港唯一的一条河流,转运到岛屿中部,这一来一回,增加了十分沉重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但舟山岛夏秋都有各种台风,为了确保物资的安全,这是必须要付出的成本。因此,某些可以直接从福建出发,直接参与北伐大战的物资,郑成功并不打算存到岛上。
郑成功和郑鸿逵等人寒暄了几句,又在港口视察了一圈之后,便点名要去查看最新建设的仓库和兵营了。
一行人骑在马上,沿着新修的官道一路疾驰,路上无数民夫和士兵交错行走,两者的队列差距巨大,就算不看军服,也能一眼分辨出来。而官道的河道中,无数平底船正在行进,往来不绝,靠近山脉之后,拉纤的民夫也越来越多。
在仓库门口迎接郑成功一行人的是民政署下面的一个司长,他见到郑成功之后,匆匆上前行礼,然后又依次拜见了冯澄世和郑鸿逵,和两位同僚打了招呼。
“藩主,按照参谋总部拟定的计划,民政署,工商署和军务司,后勤司共同协作,已经在岛上修筑了大小七十三个仓库,其中有四十五座已经完工,正在接受质检。
这些仓库大部分依托于山岭沟谷,可以有效避免台风的影响。虽然建设所费的人力物力颇多,但是基本上不用担心渗水,塌陷等问题,均是由大学堂的专业学员因地制宜,参与设计的。
另外,还有一部分仓库是挖土造洞,利用天然洞穴打造而成的。岛上虽然土壤适合的地方很多,但是要满足粮食和军备的储存要求,能选择的地方并不多,特别是许多洞穴都过于潮湿,而且有严重的渗水问题。”
民政署的这个司长刚刚说完,军务司的副司长紧接着又说道:
“军务司和后勤司这边,只要港口和仓库建设完毕,福建,粤东和浙东等地的军备,粮食,棉衣等物资便可以在两个月内悉数运抵,现在已经有一部分物资启程,正在途中。
另外,崇明岛上的仓库也已经在建设中,那里将会提前储存进部分粮食和军备,等到北伐大战开始之后,那里的空仓库将会成为大军最重要的中转站。根据参谋总部的指示,登陆作战之后,进攻南京和周围的两条运输线路,都以崇明为核心枢纽。”
郑成功点了点头,舟山和崇明都是进军江南的重要节点,但是崇明就在长江入海口,距离松江府,扬州府等地太近,清军更容易探查到兵力物资的转运情况,特别是明郑近十万兵马全力一战所需的庞大物资,若是就这样运到崇明,清军想不知道,恐怕都有些困难。
当然,除此之外,此事的崇明岛面积也不够大,更不安全,少量储存和承担物资的中转站可以,作为物资基地,却是万万不行的。
若是清军探查到上面储备了大量物资,直接不顾一切,倾巢出动来战,仅凭张名振麾下的几镇水师,根本无力抵挡。
要是这些物资有什么损失,明郑的北伐大战,就直接化为泡影了。
但舟山就完全不一样了,清军在缺乏水师的情况下,无法渡海而来,舟山岛上还驻扎着五个千总部的战兵,一个千总部骑兵,并建设有大量侯台和堡垒,清军不可能有短时间内攻破的可能。除了台风难以抵挡之外,绝对安全。
郑成功的第二次北伐计划早就已经筹备好,如今正在一步步实施。而随着军情司和江南腹地走私自商业网络的活跃,他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情报,知道了清廷的准备。
和原本历史上不一样,明郑此时展示出来的强大实力使得清廷将东南的战略位置放到了西南之上,源源不断的大军正在调来,明郑面临地将是一块块难啃的骨头。
对此,郑成功自然也有反击的对策,他已经派出了使者,尝试去说服李定国提早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并且一定要亲自出马,抓住孙可望,以免后者被刘文秀放跑,投降清廷。
郑成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怎样,但只要孙可望没有机会变节,投降清廷。西南的虚实,就不会直接暴露在清廷面前,李定国便还能比原本历史上多坚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