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郑1652 > 第十三章 社会转型的奠基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十三章 社会转型的奠基石

第153章 社会转型的奠基石

随着黄宗羲和顾炎武带着他们的友人和弟子来到漳州府城,并开始进入漳州学堂中任职,明郑的教育体系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这是将来推动社会转型的奠基工程,郑成功非常重视,洪旭,王忠孝等人也是紧锣密鼓,严抓狠管,不敢有丝毫松懈。

不过,因为明郑自福清大战结束之后的内部整顿还在推进当中,民政署和商事署下辖的各部门都有不少主管官员落马,或者是受到处分,一些工作的推行并没有计划中的那么顺利,新的职位调整和规范更新使得各部门原本的业务交接流程都不得不重新修正。

在都察司和内务司的紧急行动中,一大批参与了所谓“党争”和贪腐,滥用公权,涉嫌污蔑,栽赃,诽谤政敌,侵吞公有资产,勾结乡里,谋求个人私利的官员都被关进了监狱之中,然后根据律法的规定,逐一量刑判罪。

郑成功十分注重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和法律尊严的维护,一早就储备了大量的懂得大明律法的官员,并借着这个机会,将明郑官僚体系的行政和司法完成了初步的分离,并专门抽出时间参与到了律法的修订和特殊案件的审定之中。

他虽然并不需要从零开始,但必须亲自主持相当一部分工作,为他的司法机关和立法机构树立基本的模式和界限。法律和教育一样,都是将来推动大明社会转型的奠基工程,而且对社会的影响并不会小于教育。

不过,郑成功对法律的了解不多,也清楚后世的律法体系和规范绝对不适合这个时代。他能做的只是在一开始定好基调,同时通过学堂更多培养和发掘律法方面的人才,并在制度设计的框架上,推动律法官员的地位提升和适用于这个时代新法典的产生。

要知道,明末这个时期,商业十分繁荣,各种社会关系也日趋复杂,还有许多政治思想运动,这些都是需要法律来规范和促进的,甚至某些政治运动的思想,可以作为法律的理论来源,而明廷在这方面很明显是非常落后的。

这也是封建专制国家的典型弊端——要不是管得太多,要不就是几乎不管,根本没有成体系的理论来判断和认识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其实本质上,就是不懂科学,也不尊重科学,只是凭着感性的认知和淳朴的道德规范,但这样就算是好心,也有可能办坏事。

郑成功想要改变的正是这一点,任何一个社会治理的领域,该管多少,又该以什么样的力度管,都是和整体的社会治理思想,以及背后蕴藏的科学理论息息相关的。这就如同郑成功要求军官编写军官手册,士兵训练手册一样,军队管理的科学化可以极大提升军队战斗力。

而不仅仅是贪腐等问题的肃清,明郑体系之内,每月,每半年,每年一次的月度,半年度,年度政绩“考核”计划也开始推进,一些原本可有可无,三个人干一个人活的职位开始裁撤和缩编,原本正在急剧膨胀的明郑官僚队伍在反腐的余威下,很快受到了遏制,许多人都被调派到了新部门之中。

明郑如今下辖五府之地,一百五十多万百姓,编制队伍也越来越大,而摊子大了之后,这些是必须要立刻推行的举措,否则行政效率便会迅速降低,但行政开支并不会因此减少,反而是会不断上涨。

“新学堂的首期工程已经结束,能容纳一千多名师生,至少在今年,是足够漳州大学堂和漳州职业学堂拆分之后,漳州职业学堂所属学生转移安置的。”

王忠孝拱手抱拳,朝着好不容易抽出了时间来视察的郑成功汇报道:“漳南六县,还有潮州,惠州部分地区的村堡学堂,预计今年年底也会在完成了基础教育的学子中选出新的一批进入职业学堂和大学堂继续学习,其中进入职业学堂估计有三百多人,大学堂的有四十多人。”

“本藩若是记得不错的话,这些孩子应该是十一到十五岁之间的,男女都有,按理说当初入学的时候,应该有近一万人才对,怎么最终进入职业学堂的,只有三百多人,大学堂的四十多人。而且,进入大学堂的,应该大部分都是家境殷实的吧?”

村堡的孩子进入学堂,而工坊工匠和一些部门的吏员,村堡的成人,必须要识字和算数,或者是想要识字和算数的,则是会进入夜班集训。这样分流主要是因为当前教育司招募荷培养出来的老师还不足够,只能把时间错开。

只是,郑成功万万没想到,原本最为棘手的,两所大学堂老师紧缺的问题,居然会因为学生入学人数不及预期,得到意外的缓解。就在昨天,没有来听取汇报的时候,郑成功心里估计进入职业学堂学习手艺的,应该会有七八百人,甚至接近一千。

“这个下官也派人去了解过。”王忠孝赶紧解释道:

“一来的话,是因为如今各处的商业都很繁荣,许多地方都需要人手,十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干大部分的活,甚至是马上就要娶妻生子了,许多人并不愿意到村堡的学堂学习。

二来嘛,则是因为识字,算数,还有军事训练都有些难度,很多孩子学起来颇为艰难和辛苦,基本上来了几日之后,便也不肯再来了。

最后的话,则是咱们办学的经费不足,而且大部分都投入了两个大学堂的建设之中,村堡学堂的那些孩子不仅因为上学不能干活,还都是要自己带饭,很多父母都不愿意如此。而且一个先生教的学生太多,根本顾及不到,很多孩子在学堂中一开始都学不到东西.....”

郑成功听了,一时没有说话,因为优先投入军事,他并没有在教育上投入很多,但已经是每年十几万两白银了。而在基层普及教育的困难也超过了他的想象,如今的结果可以说是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产生的。

“长儒,这些切实存在的问题,你和手下的人整理成一份清晰明了的报告,然后直接递交给本藩,本藩会解决的。不过要记得,按照本藩之前说的,紧急和重要,四个维度,把事情区分好,说明原因。

今年咱们的财政会宽裕许多,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会增加,这个你可以放心。村堡学堂是咱们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这个必须要办好,今年潮惠泉兴这些地方的学堂也要办起来,你的压力会很大,提前做好准备。”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更事关我大明千秋万代,后世子子孙孙,下官不敢言苦,只求能把事情办好,不辜负藩主的重托。”

王忠孝见多识广,哪里能不知道他正在做的事情意义有多大,一开始国姓爷说要让他管教育的时候,他其实只以为是管一管“两馆”,心中甚至还有些不乐意。但现在,只要能把国姓爷计划中的教育体系搭建起来,他觉得自己就算是累死在任上,这辈子也值了。

“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的具体划分,都已经完成了吗?”郑成功又继续问道。这同样至关重要,没有科学的体系和内容划分,那就无法在投入预算的时候,评估这些银子能发挥什么样的效用。

郑成功有花几十年,投入上千万两白银,无数人力物力去普及教育的魄力,但科学的体系荷方法将能使得事情更好完成,这是他一直强调的。

“而且,现在最关键的,应该还是对应的老师能不能跟上吧,咱们前期一定要注重老师的培养,后面才能推动教育的大发展。”

“这些都已经基本拟好了,教书先生的培养也纳入了重点计划之中。”王忠孝面色从容,回答起来中气十足,俨然就是早有准备:

“现在初步拟定屯堡学堂招收的时候十岁到十三岁的孩子,这些孩子虽然也可以干活,但是也不能干太多,若是学堂提供午饭,他们的积极性应该会高许多,至少为了这顿饭,能多熬一段时间。村堡学堂的基础教育计划是花了一年时间,完成基础识字,算数,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

而学完这个之后,会从中选出三成的孩子进入职业学堂学习,其他的回家继续耕作,职业学堂里面将开设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学科,学习半年之后,开始半工半读一年,这个时候他们可以领部分工资,不过这一点还需要和工商司沟通好,具体细节还需要协商之后才能敲定。职业大学堂明年开始,会在每个府都开设。

最后,则是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和工作之后,发掘其中天资聪慧的进入大学,这时候孩子大概在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录取率现在暂定是百分之一左右。

除此之外,按照藩主的要求,大学堂还有补充和退出机制,如果进入大学的学子发现自己不合适理论研究,可以直接转去工坊。而进入工坊的孩子如果有强烈的意愿学习理论,也可以上大学堂开设的夜班,然后参与每年一次的招生考试,通过者进入大学堂。”

郑成功听完,满意地点了点头,对方的能力他是相信的,这个分级和录取比例基本上符合实际。要知道,以华夏如今的人口,就算是再打十年,将来兴复全国之后,全国每年培养两三千名专门研究理论的专业型人才,在十七世纪,都是相当恐怖的,更何况还有几十倍于此的工人。

当然,这只是计划,最终的比例,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郑成功也不知道华夏十七世纪需要多少人才,又需要什么人才。

不过,他可以确定的是,只需要在全国推广这个时代的基础教育三十年,至多不超过五十年,原本被乡绅大族垄断的的知识体系就会被彻底打破,思想解放,新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意识传播,更会在这个阶段完成。

换言之,华夏在思想上,技术上,以及制度上的近代化转型,教育都将会从各个方面为此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这其中就包括了培养壮大工匠的力量。

而见国姓爷面带微笑,看起来十分满意,王忠孝又接着说道:“另外,大学堂和职业大学堂的区分也已经拟定,大学堂主要教授各学科的深层原理,特别是政治管理,火器火药,机械器皿,水利算数,天文地理.....”

.

视察完教育系统之后,郑成功又召集了郑泰和郑鸿逵,以及“商事署”和“郑氏海贸”的各部高级主官,在商事署的官署里面召开了联合会议。

商事署内部纠察的时候,得到了机会自证清白的郑泰痛下杀手,清理了一大批人,特别是那些犯事不大的,他已经明白了郑成功会按照律法办事,这正是洗白的大好机会。不过,他的许多手下也因此被流放到矿井中服役,这对他的权威是极大的打击。

郑鸿逵这边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郑氏海贸”名义上不属于明郑,但是内部却可以自查,然后自行把人送到衙门治罪。郑鸿逵的手下各部主管有五分一下台或者受到处分,仅仅是查抄的脏产就有五十多万两白银。

而随着“商事署”和“郑氏海贸”都变得廉洁起来,“海防警卫队”和“税务总队”分别从水师和州县衙门独立出来,在这些原本军队出身的武装力量打压下,各地原本走私的,逃税的,好日子也都已经基本到头了。他们忽然发现,比起鞑子,郑成功甚至还要更可恶。

毕竟,鞑子给些好处,买通绿营军,很容易就蒙混过去了,当初他们走私东西给明郑的时候,就是这么操作的,原本以为这天下换谁来都不会变,可它偏偏变了,毫无征兆的,就这样变了。

不过,随着整个系统的改变,那些正经做生意的小商人,小商贩,就获益了。他们不用再受沿途税卡和市场地头蛇的层层盘剥,虽然还是有不少潜规则,但做小生意糊口,明显比以前容易了许多。

就是,随着海外白银的输入越来越多,各地的物价在最近一段时间上涨得很快,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各州府百姓的生活,以及工商司所属各工坊的原材料采购。

“泉兴和福清大战之后,江南地区太平,宁国,池州,徽州,湖州等地的不少乡绅商贾都派代表携白银来认购了咱们的救国债,虽然单个额度不高,但总数加起来也有五十多万两白银。”

郑鸿逵首先将救国债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了汇报,这是明郑的一大财源,也是他的专场。无论是“郑氏海贸”每年通过救国债的形式,上百万两白银的输入,还是这笔政治投机之财,都将能进一步改善明郑的财政状况。

“江南的乡绅商贾此时必然还是有所顾忌的,毕竟鞑清还占着大半个天下,但他们在战后派人来送钱,就足以说明咱们的赢面在他们看来,已经有了,而且还不小。这些人原本就和咱们的关系密切,是山五商的主要供应商,每年的利息返回,要做好落实。”郑成功听完,当即吩咐道。

“是,藩主!”郑鸿逵拱手抱拳应道。

郑成功点了点头,然后将桌上事先准备好,已经铺开的联合会议议程小册子往后翻了一页,上面记录着会议要商讨的主要问题。而此时映入他眼帘的,便是治下各州府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这段时间漳州,潮州,惠州等地的物价上涨颇为严重,甚至各武器工坊,造船厂的生产都受到了影响,各处要求增加预算的本子都已经快要堆满本藩的桌子了。”郑成功说着,梆梆地敲了几下桌子。

这其实也是郑成功要召开联合会议的原因,通货膨胀,或者是通货紧缩在这个时代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明郑这种半封建不封建的经济体系,是十分之大的。

“伱们都是长期经商,处理财货赋税等实务的人,有什么解决的法子?”

“藩主,此事下官早先和手下的人商讨过。”郑泰闻言,赶紧抢答,他可是提前做好了准备的:

“下官以为,物价之所以上涨,最关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有人故意哄抬,想要赚取更多银钱。另外一个则是藩主治理之下,各地百姓越来越富足,手中的钱多了,出手自然阔绰。

所以,下官以为,最要紧的,就是打击那些囤货奇居的商家,价格可以涨一些,但不能涨太多,否则就抓起来治罪。然后也要想办法把百姓手中多余的银钱收回来,只是如何收,这个下官还没想清楚。”

“如此干预,或许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可地方恐怕免不得会乱起来吧!”郑鸿逵听了,颇为不屑的冷哼了一声,他也是常年做生意的人,这些东西不可能想不到。

“藩主,恐怕咱们还是得想办法往地方投放更多的商品,买的人是多了,但是商品也多了的话,价格自然也会下去。”

“可咱们的工坊当前还是要多生产军备和出海贸易的商货,咱们的工匠就那么多,根本抽不出人手来多产民用的商货,他们当前每日普遍要做工七个时辰,再延长恐怕要出事的。”

“多买些江南的货物也是个法子,还有台湾的鹿皮鹿肉,南洋的粮食……就是要费很多银子……”

“要是多买,数万大军的军饷从哪里来?出海贸易有数倍利润,卖到咱们百姓手里,可就大打折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