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陈泰派来的使者被蒙着眼睛秘密押进了位于漳州府城的“招讨大将军府”官署后院之中,出现在了军情司指挥使,参军冯澄世的面前。
与此同时,杨名高也将自己的心腹家仆派了出去,秘密前往郑鸿逵居住的白沙岛,企图从这位郑氏集团曾经的风云人物这里取得突破。
陈泰其实并非完全不对招抚郑成功抱有希望,便是尚可喜这样满门死于抗清的人都最终投降于大清,并得到了重用,更何况是仅仅有杀母之恨的郑成功?
这世道,杀父杀母之仇算得了什么?不过是推脱的时候才用得上的借口罢了!
只不过,当前的局势对大清而言着实不利,等到西南平定,孙李败退,郑成功必然会认清现实。
当然,就算如此,陈泰还是多做了几手准备,为此他还专门向顺治要来了施琅这个郑军中曾经的大将,被郑成功逼反的得力助手,准备委以重任。
陈泰此次赴任福建,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在尼堪领军消灭李定国,孙可望等西南明军之前,稳住东南的局势,将郑成功限制在当前的漳南一隅。
所以,他的宗旨就是能拖就拖,和谈拖不了就固守袭扰,只要能确保郑成功无法进一步扩张,他并不担心对方恢复元气,区区六县二岛,弹丸之地,便是全民皆兵又能如何?恐怕连当年的皮岛都比不上。
郑成功看着清廷使者送来的那封议和劝降书,其实心中没有一点触动,但还是要做出一副在国家和父亲之间难以抉择的痛苦表情。
对于郑芝龙,其实无论是身体原主,还是现在的郑成功,恐怕心中都不会有半点同情和怜悯。甚至于说,若不是郑芝龙自己作死,恐怕郑成功的生母都不会出那种意外。
而且,对于现在的郑成功而言,郑芝龙虽然还没有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这些人无耻和可恨,但也根本不值得他生出一丝丝的同情心。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昆山之屠,南昌之屠,湘潭之屠,大同屠城,广州大屠杀......满清入关八年以来,大明的两京一十三省,一千三百余个县,地方志中有记载屠城的,超过一千个,死在了满鞑屠夫手下的大明百姓,数以千万计!
这是“烟火人间”吗?恐怕说一句“血,淹没了人间”也丝毫不为过!
只不过,既然占据了原主的身体,郑成功就必须受到原主身份,受到这个时代道德思想的约束,他能有今日,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因为他是郑芝龙的嫡长子,还是国姓爷。
除非,他已经“驱除鞑虏,恢复河山”,拥有了真正至高无上的威望,不然他就必须维系好自己的忠君爱国胜于父子私情的人设,就必须演绎好“忠孝不能两全”的佳话!
“清军打不过咱们,专门派了一个尚书来乞和。”郑成功看完冯澄世递交上来的议和书信之后,冷笑着说道。
陈泰派来的所谓“使者”自然还见不到郑成功,被军情司的人秘密押进“招讨大将军府”之后,就被冯澄世劈头盖脸一番审问,然后隔离了起来。
毕竟,这个时候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郑成功都不可能见一个传信的人,传的还是满清的议和信,也不能表露出自己的意思。这样,他关键的时候才能撇清关系——“手下通满,本藩不知”,也才能和陈泰好好拉扯,让对方抓摸不透。
而且,“议和”的事情只能在军中高层知晓,底层的士兵百姓是一点不能透露的,否则郑成功便失去大义了,更加稳不住人心。
这事毕竟太过敏感了,便是他手下的那些大将,都不敢多言。
“此皆是仰赖藩主神威,一战将清廷浙闽主力倾覆,其当前在西南又用兵正棘,除了跟藩主乞和,根本没有其他办法。”冯澄世奉承道。“咱们正好将计就计,借着议和的时机休养生息,积极备战。”
厅中包括洪旭,甘辉在内的其余众人闻言也纷纷应和,在这个问题上,谁也不敢乱说话,更别说表态了,便是这其中最直的甘辉,也明白这个道理。
毕竟,这其中还有藩主郑成功的家事,他们就算已经不在乎郑芝龙的死活了,也还得顾及郑成功的面子和名声啊!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他们都是郑成功的人,郑芝龙早已经成为过去了,但这天下的道德观念就摆在那里,谁也不敢随便触碰违背。
与此同时,因为之前军议上清廷议和的消息还没有真正落实,郑成功只是一带而过。现在靴子落地了,他必须要给手下人一个交待,议和不议和都必须要名正言顺,否则事后必有大患。
“本藩知道,你们也都在担心议和之事,本藩又何尝不是呢?”郑成功微微皱眉,长长叹了口气,而后又面色艰难地说道:
“可本藩得幸蒙受国恩,便是身死也不能相报。如今正是国家危难,山河沦丧之际,又如何能以私情凌驾于家国之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无国便难有家,在大忠和小孝之间,大国和小家之间,本藩别无选择,只能舍小孝为大忠,舍小家为大国!”
厅中的诸将皆是战战兢兢,仔仔细细地听着,这种时候,他们若是遗漏了什么,不明白郑成功的真实意思,在之后就免不得会犯错误。而依着原本郑成功的性格,一旦犯下大错,别说是这一身官职了,便是性命都难保。
“而且,别人一直都说咱们是海寇,想要以此污蔑咱们不懂家国,不懂大义,本藩若是为了一己私利,背弃了家国,背弃了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重任,岂不是坐实了那些奸人的污蔑?
咱们曾经是海寇没错,本藩也曾经是海寇的儿子。可这天下,农夫救得,兵卒救得,商贾救得,儒生救得,谁说我们海寇救不得?
若按本藩看来,这天下人人可救,若是这天下人都能团结一心,一致对外,那鞑子不过就是纸老虎罢了!”
郑成功既要维持自己“忠臣孝子,两难相顾”的完美人设,又要给下属们吃下定心丸,更要断了所有人以此劝谏,以及别有用心之人以此动乱军心的念头。
同时,郑成功也是在告诉手下诸将自己抗清的决心不可动摇,甚至是破釜沉舟,要和清军不死不休的意思。
郑军的底色毕竟是海盗,郑芝龙当初也是靠着强大的实力,明廷剿而不灭,甚至愈演愈烈,无奈之下只能招抚的。这些历史的影响依旧存在,若是郑成功不把话说死,不占据着道德大义,不能名正言顺,难免有人以为这样的路将来也能再走一遍,然后换个朝廷富贵。
这就是人心各异,郑成功必须找到大家的利益共同点,告诉所有人他们和满清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不要对那些刽子手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希望,才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真正汇聚起坚不可摧的人心。
看着厅中的众人,看着这些和自己共事了一个多月,已经十分熟悉的下属,郑成功微微一顿之后,随即放缓了语气道:
“本藩也希望大家都明白,清廷并非是真的要招抚咱们,以咱们当前的实力,便是接受了招抚,鞑子能放心吗?就算顺治小儿放心得下,他还会允许咱们出海吗?”
此话一出,厅中众人的表情肉眼可见发生了变化,郑军中的将领官员一般都会自己出资购买商船,参与海外贸易之中。便是洪旭这种一板一眼的人,家族也拥有数以十万计的资财和数艘大船。
只能说,在十七世纪,若是单单只说家国大义,救国救民,这些将领或许都只是当作这是郑成功的一场政治作秀,但一说到这个,所有人都被卷进来了之后,这已经不只是郑成功的家事,也不只是郑成功的霸业了!
当初接受明廷的招抚,之后在朝廷的出海禁令之下还能继续海外贸易,是因为明廷腐朽不堪,调不来兵马落实海禁,但以清廷当前的实力,郑军若是接受了招抚,恐怕就不能再为所欲为了。
“夺人钱财胜过杀人父母”,郑成功抓住了最为关键的这一点,一下子把所有人都拉到了和自己同一战线的位置。
看着手下的人几乎都紧张了起来,郑成功当即又往里面加了一把火:
“诸位也别看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这些狗汉奸现在如日中天,一个个手握重兵,深得满清的重用。到了日后,天下太平之时,必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
满鞑以小族御大国,必然胆战心惊,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禁锢,甚至是摧残汉人的心智勇气,以维系他们的残酷统治,稳坐他们的江山。
于情,本藩一日未受满鞑之招抚,父在北便能多得一日之荣耀。于理,无论是对本藩,还是对我大军的数万将士们,若是我兵不强,威不盛,又如何有今日之招抚乞和?”
而郑成功话都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厅中诸将自然也无话可说,其实他们面对这样敏感的事情,也根本不敢多言一句。
厅中很快就恢复了一开始的平静,所有人的心也都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