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北雄 > 第750章 急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屈突通请命西出,众人议之纷纭,朕也难以委决,茂约向来知兵,可有良言予朕?”

行进间,西堂已经在望,李渊稍稍驻足,挥手屏退随从人等,问陪同在侧的中书侍郎唐俭道。

唐俭,字茂约,祖上为北齐旧臣,其父戎州刺史唐鉴与李渊交好,所以李渊向视唐俭为子侄。

而唐氏出于并州,是晋阳门阀中的一员。

唐俭本人自小聪慧,熟读兵书,学问上也很不错,兼之性情豪迈,喜与豪杰相交,所以年轻的时候,在晋阳很有些名气。

李渊主太原时,唐俭投于门下,更有首义之功在身,那个时候,他是极得李渊信任和重用的,随李渊南下长安时,便为记室参军,渭北道元帅司马等职。

后来李渊进了长安,立即晋其为丞相府记室,未几,李渊称帝自立,唐俭又迁中书舍人。

这样的轨迹,一看就知道,是李渊心腹中的心腹,,一直带在身边参赞军务机密。

本来按照此人原来的人生轨迹,之后就应该离开长安,去带兵打仗了,出将入相嘛,这是汉末以来的臣子们的终极追求。

可晋地出了个李破,小翅膀越来越是强壮,扇起了大风,把这人也给吹歪了。

当然了,对于唐俭本人而言,这未必是坏事,因为这人的军事才能真的与他的名声很不相符,可以将之看做是隋末版的赵括。

大局观不错,领兵就糟……

当然了,唐俭自己是不会察觉到这一点的,他现如今的处境和许多人一样,都陷入到了长安的政治斗争中已然无法自拔。

李渊进入长安之后,唐俭别看节节升迁,可晋人都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却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唐俭就深受其害。

李破陷晋阳时,李渊震怒,欲起兵讨之,当时主帅的人选争的很激烈,唐俭呼声甚高,但最终却是李神通胜出。

之后李孝恭在蜀中失利,又要有人领兵援蜀,唐俭极力争取,却是李世民一力当之。

再然后讨薛举父子,唐俭再次当了陪衬,先是李世民以蜀中行台尚书兼任主帅,大破薛仁杲,李世民得胜还朝,接任李世民领西北兵权的人选,唐俭又没有争过屈突通。

好不容易,等到李破打到了黄河边上,李世民也吃了苦头,李渊终于松了松口,令唐俭和李神符一道在驻军冯翊,共防李定安。

可过了没几天,李世民杀独孤怀恩,几乎一下便成了众矢之的,唐俭向来跟李世民交好,李世民私下里找他商议,让他回去京师,在朝中为自己说话。

于是乎,唐俭回京……

嗯,这是一个比较悲伤的故事。

不过话说回来了,唐俭的遭遇也一定是有原因的,除了他是晋人之外,他与秦王李世民交好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当年的太原旧臣们,多与李世民有着交谊,可你现在瞧瞧,朝中还有几个旧人在?

刘文静被杀,刘弘基,柴绍等人在外,已经许久没有回来过了,刘政会,阿史那大奈等被俘,长孙顺德叔侄,还有萧禹等人时不时获罪。

而像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宇文士及,段志玄,刘世让,侯君集等人,都是秦王府中人,标签太过明确,没了天策府,他们就什么都不是。

唐俭其实也是受此牵连,不像开始时那么受李渊信任了。

就像前些时殷开山伤愈回京,李世民一直想推荐唐俭暂任兵部尚书,可殷开山只一回朝,便因军功而取尚书位,几乎没给唐俭留下一点的机会。

所以,从李渊口中说出向来知兵的字眼,听在唐俭耳朵里,其实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只是他也很清楚的知道皇帝想听什么,可悲剧之处就在这里,他现在身不由己,同样也必须是言不由衷的状态。

沉吟片刻躬身道:“俭为内臣,本不好陈说军事,然至尊垂问,臣不敢不答,臣以为,西北荒芜之地,诸族杂居,取之无益……”

“然蜀中向有天府美名,又为关中侧后,当年秦以其富逾六国,蜀汉据之,也可数伐中原,前魏亦以此为基,遂有隋之天下,既然如此,何欲舍膏腴之地而就不毛?”

果然,话音未落,李渊额头上的皱纹好像便又深了几分。

“照此说来,茂约也是想劝朕调赵郡王回京?那……代之以何人可也?”

只一句话,问的唐俭冷汗就冒出来了,其实朝中众人谁不晓得,此时皇帝纠结的根本不是战略,而是人事而已。

也就是说,屈突通之议肯定是要放在一边了,大家身在长安,可不会像阵前将领一般,只看到眼前的战机。

屈突通一旦挥兵西进,就算得了凉州,又能如何?安抚诸胡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当初从文帝开皇年间开始,一直到大业初年,在西北打出了多少名将。

但你瞧瞧现在,西北依旧是那个样子,而旁边还有梁师都……所以,大家都明白,西北自除薛氏后,便需以对峙为主,任何大战皆于大局不利。

这只能是一个等到平灭中原之后,才能顾及的问题。

唐俭的回答很是滑头,让李渊不满意了,当然更不满意之处在于,唐俭所言和秦王保持着高度的一致,要知道,你是中书侍郎,而非天策府长史啊……

见唐俭在自己的质问之下,垂头不语,李渊哼了一声,继续迈步前行,他对唐俭到底不同旁人,不会刻意为难他。

而心下却也想着,李孝恭在蜀中待的时间确实长了些,是不是真该招他回来了呢?要知道,李孝恭在蜀中没有多大的作为,已经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诟病,蜀中军将也有了怨言,这么下去……

想到这里,李渊暗自叹了口气,可惜他那五子太年轻了些,不然代李孝恭领兵却也合适。

可以想见,就算到了此时,领兵蜀中的人选在李渊心目当中,头上还是要顶个李字,不然他就不会安心。

当然最不省心的还是他那两个儿子。

太子李建成已经上表想要回京,同时荐举齐王李元吉去蜀中,显然意识到了一旦离开中书,而秦王又回到了京师,对他来说分外不利,掣肘渐重之下,也就顾不得什么兵权不兵权,战功不战功的了。

秦王李世民也没闲着,他虽然没有明说,可有意自己入蜀的意思却已经表露了出来,估计至不济,也想把太子李建成弄去蜀中,那才不错。

这是去岁定下来的策略,也是李唐重心想向西南转移的征兆,引起了种种的不适,甚至于对晋地那个凶狠的敌人的关注都降低了许多。

李渊心中装着许多东西,可储位之争,又牵涉到了各部大军的将帅人选,李渊却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小心应付。

满腹心事的到了西堂前,举步拾阶而上,远处传来沉重的脚步声,顶盔掼甲的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匆匆而来,到了近前捶胸施礼。

“请至尊恕罪,襄邑郡王从冯翊传来急报,早朝刚过,各部主官不在,臣……”

听到是襄邑郡王李神符传讯,李渊心里已经咯噔一下,摆手便道:“入来细说。”

…………………………

不用说了,李神符派人急报长安,是因为晋地有所异动,被他察之而已。

对于李唐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在晋地接连战败,损兵折将不说,李唐上下已经被打的有些胆寒,不然的话,也不会有重心西移之议。

按照秦王李世民的说法就是,李定安羽翼已丰,急切间难以轻取……如此云云,其实也代表了大多数军中将领们的看法。

这个时候,出身低贱,以妻族而贵,叛反之贼等等关于李定安的说法,提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对于强劲的对手,明智的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给予一定的尊重,如非必要,谁也不会去刻意贬低这样一个对手。

因为那样只会让自己显得愚蠢,而非是别的什么人。

而且天下纷争,你来我往,门阀世族始终矗立不倒的奥妙之处在于,不要轻易得罪那些可能成为你主人的人,不然的话,有很多悲惨的例子可以作为前车之鉴。

所以除非有着深仇大恨,或者是表露忠心的时候,否则谁也不会用恶毒的言语当众去攻讦诸侯们,因为今天你不小心翼翼,那么明天也许就有灭门之祸上门。

朝秦暮楚,三心二意……如此种种,这才是当世大多数贵族们的最佳写照。

而李神符的急报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两家在河边都陈有重兵,往来巡看,探子不得深入对方腹地。

换句话说,李破不晓得李唐这里发生了什么,如今李渊也别想从晋地再得到什么有用的消息,毕竟这已不是唐王李渊,贤名四播,众人翘首以盼的时候了。

晋阳还有小猫三两只想要千里来奔,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也不用再指望像裴氏这样的晋地大阀赌上家族的命运,只为你通风报信。

Ps:书友们,我是河边草,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